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文藝欣賞

吉美《亞洲看世界》特展呈現古地圖史鑒價值與藝術風華

發表時間:

法國國立亞洲藝術吉美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今夏推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亞洲看世界》的展覽,同時這也是吉美博物館首次以亞洲古地圖為主題的特展。

吉美博物館《亞洲看世界》特展宣傳海報
吉美博物館《亞洲看世界》特展宣傳海報 吉美博物館官網截圖
廣告

該展的企圖,旨在呈現出時間跨度從15世紀持續至20世紀初的亞洲文化視角下的世界版圖,並藉此提出另一種解讀全球化的方式,換言之“全球化”的腳步並不是今天才開始的。

本次展出的地圖,據館方介紹來自中國、如本、朝鮮半島、印度、越南等地,材質則有紙張、雕刻、手稿、模型不等。

吉美博物館表示,這些地圖或其他以繪畫,版畫,手稿或物品為載體的圖像,經常被歸為異國文件,在這裡除作為珍貴的歷史資料來源同時也作為真正的藝術品。它們見證了歷史上國家和城市的建設、朝聖道路的形成、文化的發現和貿易的探索、帝國的興盛與衰敗、殖民主義的擴張,以及在世界文明進程中,講述了亞洲無論是昨日還是今日的決定性地位。

《亞洲看世界》以佛教的世界觀作為展覽起點,呈現中世紀生活在亞洲的民族認為喜馬拉雅是世界的中心,後以亞洲對西方開放,東西文明進而交流互相影響寫下終點。這樣的安排其實相當有意思,也讓參觀者重新思索一些當今世界的疑問。

據了解,中國古地圖學創於西元三世紀《西晉·裴秀傳》提出的“製圖之體有六焉”。被西方譽為中國地圖學之父的裴秀(西晉司空)領銜製作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圖》(西元224-271年)。在他之後的1600年間,中國歷代先後完成了一批著名的古地圖,好比隋煬帝命學者崔績編撰《區宇圖志》(西元581-600年)、唐朝宰相賈耽領銜繪製《海內華夷圖》(西元730-805年)、北宋科學家沈括領銜繪製《守令圖》(西元1031-1095年)、南宋禮部尚書黃裳繪製《蘇州石刻天文圖》原圖(西元1190年)、明代航海家鄭和領銜完成《鄭和航海圖》與地理學家羅洪先領銜製作《廣輿圖》(西元1504-1564年)、明代天文學家徐光啟等完成的《恆星屏障圖》等等,就繼承與發展了獨特的中國古代地圖學。後來西方經緯度製圖技術在16世紀末傳至中國,又啟動了中西地圖融合發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康熙年間實測繪製完成的《皇輿全覽圖》,中西兩種製圖理論和方法遂並行地使用了400餘年。

《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
《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 © MNAAG / Paris

這些古地圖記者只聞其名未能親鑒,因此,當在展覽中看到《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時興奮之情不言而喻。此圖乃為清代全國輿地總圖,是典型的政區類地圖,於1796 至 1820 年間發放。本次展出的應是據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黃千人刻本增補重刻,以藍色為主拓印而成。專家指出,圖上文字註記每方百里,但地圖中並未繪出計里畫方。研究學者也說,製作者本意是想製作成八幅掛軸,懸壁觀覽祖國河山,然裝修時,為便於摺疊保存而分切24張合裱成一幅。

展覽中,還有一座難得一見的日本江戶時期的天球儀,以及古波斯人用來觀察天象的禮仗,也都是館方策展人特意突出的展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國立亞洲藝術吉美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在法國是價值最高的,有自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青銅器、玉器、陶瓷、雕塑、繪畫等藝術珍品兩萬餘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據悉,該館收藏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等品類,構成了一部豐富的“陶瓷史”。還有,吉美博物館典藏的青銅器象尊,屬十分罕見的稀物,儘管象尊背部的頂蓋已失,象鼻也大部分被毀,卻仍不失為目前世上所知的動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

在欣賞完《亞洲看世界》展期至9月10日的特展後,不妨也同去參觀這些館藏珍品。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