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六四/政治

遺忘與記憶的抗爭:建制網媒否定六四 vs 記者重現民運真像

今年是中國八九民運三十周年,中國政府仍努力掩埋當年「六四事件」真相。一批香港記者為此攝製紀錄位片和撰寫文章,口述「六四」所見所聞,以傳承真相;但另一方面,有學者研究發現,親建制傳媒由過往不談六四以達到讓人遺忘,改為由網媒主動以諷刺、批評及錯誤論述等方法營造「六四可以爭拗」的現象。

香港維園每年的六四燭光,都是全球最多最漂亮的。
香港維園每年的六四燭光,都是全球最多最漂亮的。 ]2018年資料圖片
廣告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會透過禁止「六四」文章和悼念、迫令「六四」相關人士離京旅遊及打壓「六四」紀念活動等方法讓中國內地人民逐漸不知道「六四事件」為何物,故此,在港的親中人士和媒體均對「六四事件」不談或少談,例如泛民主派議員每年在立法會提出紀念「六四」的動議辯論,建制派均絕少發言,只會在投票時否決動議;而《文匯報》和《大公報》等傳統親中媒體,更只是象徵式地報道「六四事件」,以慧科搜尋器鍵入「六四」二字,在2009至18年的十年間,於6月4日至5日,只有13篇有關「六四」的報道,即每年1.3篇,很多時是《文匯報》或《大公報》中只有一份報章報道「六四」。

不過,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教授發現,親建制網媒卻用了另一策略處理「六四事件」,就是主動引導輿論,製造「六四可以爭拗」的現象。他向《明報》指出,研究是先把親建制網媒「香港G報」、「幫港出聲」及「港人講地」的帖文整理,並分類為諷刺支聯會「掠水」(即騙錢)、錯誤論述六四事實,以至批評泛民主派等主題,結果發現,「香港G報」、「幫港出聲」分別分析91則帖文,「港人講地」則分析114則帖文。分析看到親建制網媒總計有18.6%是諷刺六四燭光集會「掠水」;至於表達對泛民主派不滿的帖文,親建制網媒合共有41.9%之多。

李立峯分析,親建制網媒主動出擊,效果是製造「可以爭拗」的客觀事實。他以過往多年香港大學的民意調查為例,支持、反對「平反六四」者,一般分別為四成多及兩成多,這與主流傳媒過往較少呈現反對聲音有關,但建制網媒的言論令這現象變成並非共識,甚至帶出「有市民認為『中國無問題、學生有問題』的觀念」。

他指出,面對國家壓力,香港人仍堅持舉辦六四燭光晚會,而六四已成為香港的集體回憶,因為堅持悼念已成為道德勇氣的象徵,而回歸後能否繼續舉辦六四晚會亦成了衡量香港言論自由的指標。事隔三十年,紀念「六四」已不止於紀念事件本身,更包含港人三十年來的堅持,「愈紀念,愈有價值」。

另一邊廂,1989年在北京採訪「六四事件」的一群香港記者,眼見當年事態日漸被歪曲,部分年輕人無從了解事件經過,於是把當日所見所聞和日後所思所感再造紀錄,為歷史作見證。當中,製作組針對年輕人較多從視像媒體吸收信息的特性,邀請30位當年在京採訪「六四」的記者拍攝數分鐘短片,由5月起,以「我是記者-我的六四故事」分批上載youtube,向網民講述當年所見所聞,包括子彈從身邊擦過的經歷。

另外,製作組亦請來60位記者撰文,以親身經歷講述當年「六四」和「後六四」時期發生的事件,讓讀者見證「六四」的沿革,相關書籍《我是記者-六四印記》,將於六四當晚公開發售。

其次,當年《文匯報》駐京辦事處主任劉銳紹亦會撰寫新書《炸醒我的「六四」》,講述他由引發六四事件的前總書記胡耀邦臨終前再6月4日血腥鎮壓期間了解的內部和公開消息,以及事件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劉邵銳著書談六四及其影響
劉邵銳著書談六四及其影響 @麥燕庭提供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