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人物特寫

艾未未—無國界記者組織新聞自由大使

發表時間:

自2013年6月起,國際知名的北京藝術家艾未未成為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的大使。他的百幅攝影作品也收入該組織每年三次出版的影集 《為新聞出版自由的100張照片》(«100 photos de Ai Weiwei pour la liberté de la presse»)於9月底正式在法國問世。這本專輯也被命名為《警察國家,秘密警察》,其中很多照片記錄了他作為監控的受害者這一現實。

北京藝術家艾未未。圖片攝於2013年5月
北京藝術家艾未未。圖片攝於2013年5月 (圖片來源:路透社 / Kujundzic)
廣告

無國界記者團體每年出版三期《為新聞出版自由的100張照片》。和該組織的其他物品一樣,其銷售獲得的收入全部用來支持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各項行動。

無國界記者組織出版總監瑞迪特-貝尼亞耶(Judith Benyayer)和艾未未本人接受了我們的電話採訪。

法廣:以捍衛新聞自由為主旨的無國界記者組織為什麼選擇以藝術創作聞名世界的艾未未為大使呢?

瑞迪特-貝尼亞耶:無國界記者組織與艾未未合作是因為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全球新聞自由排行榜上,中國在179個國家中,名列第173。在過去幾年間,無國界記者組織已經多次開展過促進中國新聞自由的活動,但從今年的情況看,中國的進步不大,甚至相反。

的確,艾未未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但促使我們同他合作的原因是他不僅僅是一位當代藝術家,而且也是一位“藝術記者”,就是說,他通過他的一些行動和造型藝術,抗拒中國的新聞審查制度,通過他的藝術創作傳遞信息。比如,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後,他拍攝了很多倒塌校舍的照片。在我們這次出版的影集中,他則向我們展示出他本人和其他中國人一樣不得不面對的監控:無論是在他的工作室,還是外出,艾未未全天都在便衣警察、警車或攝像頭的跟蹤監視之下。他就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當局這種監控:警察對他錄像、拍照,他也對跟蹤的警察錄像、拍照。這是一種反抗宣傳的方式。他的嘲諷風格也與無國界記者的行動理念十分接近,因為這些工作其實都很有些挑戰約束的放縱不羈。

無國界記者組織影集《艾未未為新聞出版自由的100張照片》封面
無國界記者組織影集《艾未未為新聞出版自由的100張照片》封面 無國界記者-艾未未

法廣:這本艾未未作品專輯在海外出版,那麼,無國界記者希望他對新聞審查無所不在的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瑞迪特-貝尼亞耶:無國界記者組織出版維護新聞自由攝影集以來首次推出數字版,不僅按傳統在法國推出紙質相冊,而且也通過蘋果公司的軟件銷售平台AppStore發行數字版,人們可以在世界各地任何一個地方登陸此平台購買數字版影集 《為新聞自由出版的百張照片》(«100 photos de Ai Weiwei pour la liberté de la presse»)。無論在哪裡購買,價格都是7.99歐元或美元。而且,數字版還邀請一些中國問題專家評論這些作品,並附加了他在影像分享平台instagram上的賬戶鏈接以及他的一些視頻作品鏈接。這是無國界記者新聞自由百張照片集首次在全球發行。

  

艾未未:共同的理念需要大家共同來支撐

法廣:作為藝術家,您怎麼看擔任無國界記者大使這項使命?

艾未未:我覺得這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作為藝術家,我長期堅持言論自由、言論自由表達,這些都是作為一個人、也是作為藝術家的最基本的權利,也是一種責任。我的工作能夠被認可,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法廣:那您希望怎樣來幫助無國界記者組織來傳達新聞自由的理念呢?

艾未未:我覺得不是我幫助他們,而是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這個共同的理念需要不同的人,從社會不同的方面,通過他們個人,用不同的方式來支撐,來形成一個文明的社會氛圍,保證新聞自由,保證言論和表達的自由。

法廣:也就是說,藝術創作的自由與新聞自由之間有一個共通的理念,從這個角度說,您雖然是藝術家,擔任無國界記者團體的大使並不是走出了藝術創作的範疇。

艾未未:顯然是沒有。因為我個人的藝術(創作)本身也同新聞調查、新聞報道,以及傳媒的使用有着很深的關係,我這些年的很多活動都同這些有很清楚的關係。

法廣:無國界記者團體維護新聞自由的立場非常明確,他也因此而多年與中國政府關係比較緊張。擔任這樣一個團體的大使是否會影響您個人的安全?

艾未未:我不知道,因為我個人本身就是不安全的,我不知道我還能怎麼更不安全!

2012年10月艾未未作為客席編輯為《新政治家》雜誌出版的中國特刊方面。
2012年10月艾未未作為客席編輯為《新政治家》雜誌出版的中國特刊方面。 圖片取自唯色博客

  

艾未未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剛剛在巴黎結束的現代藝術國際博覽會上就有他的作品“鐵樹”。但艾未未與眾不同之處更是他的社會擔當,他因此而逐漸成為當局嚴密監視行蹤的異議人士。他的藝術表現手法多樣,從不拘一格的造型藝術,到微博、推特等新媒體上的文字、視頻、音頻,將藝術創作與社會擔當巧妙地融為一體。2012年10月,他應英國《新政治家》之邀,以客席編輯身分,為這份很有政治和文化影響的雜誌主編出版了一期中國特刊,以藝術家的眼光去剖析中國。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