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習外交對俄無上限 對歐分而治之 解藥還在美國?

發表時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本月5日至10日訪問歐洲三國,這是他5年來第一次赴歐。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兩年多之際,歐洲對中國支持俄國戰時經濟的擔憂,無疑給習近平這趟訪問蒙上陰影,也引發各方評論。

迎接奧運的巴黎 2024年5月3日
迎接奧運的巴黎 2024年5月3日 © "Культурна Дипломатія"
廣告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剛結束北京之行,不僅見到習近平,也與王毅等中方官員展開長達五六個小時的激烈交鋒。中美關係間的巨大障礙與中歐中法間類似,都有中國電動車等“新三樣”過剩工業產能問題和中國對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給予軍工產業支持的問題,對付完布林肯的習近平現在要到法國施展外交術。

路透社報導,由於中國經濟正面臨困境,加上美國讓一些中國企業吃了閉門羹,歐盟或許能在此時對北京發揮影響力。 但有專家說,歐盟27個成員國意見不一致,不利於歐盟塑造對中思維。

就歐盟各國在對中貿易上缺乏共識的現狀,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資深研究員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說,習近平的目標是利用歐盟內部分歧來削弱歐盟的經濟安全政策,包括關稅威脅。杜懋之認為中國對歐策略“其中有非常強烈的分而治之元素…毫不隱藏,顯而易見。 ”歐洲企業和政府長期抱怨中國市場的准入限制和不公平競爭。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的研究估計,中國對國內企業的補貼是其他大型經濟體的3至9倍。 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雖然握有執行歐盟整體貿易政策的專屬權利,但各成員國對於如何扭轉貿易失衡一直難以達成共識。

 法國總統馬克龍希望歐盟對補貼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同時警告,面對美中的“過度補貼”,若歐盟不允許自身競爭規則存在豁免,就可能會落後。

德國總理朔爾茨今年4月敦促習近平改善德國企業的市場准入情況;不過,在歐盟的反補貼調查上,朔爾茨明顯不願與北京為敵。他說,雖然競爭本該公平, 但歐盟不應出於對自身利益的保護主義而採取行動。 因此一些法國官員私下透露,他們擔心德國會企圖破壞歐盟針對中國比亞迪、吉利和上汽等製造商的電動車調查,因為中國是德國出口導向經濟和BMW、賓士等車商的重要市場。

此外,歐盟擔心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紐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資深顧問巴爾金(Noah Barkin)說:“歐洲很有影響力,但如果歐洲領袖們向習近平釋出的訊息不一,這種影響力就會蕩然 無存。”

 中央社轉述馬克龍的一名幕僚說,馬克龍將響應美國、比利時、德國和其他國家的呼聲,希望中國停止向俄羅斯出口“軍民兩用”及其他有助俄國發動戰爭的技術。

習近平到訪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也受到關注,中國一號領袖在俄羅斯議題上的任何公開發言都將受到仔細檢視,會為之後習近平本月稍晚如何在中國接待俄羅斯總統普京?找到有關觀察的視角。一些觀察家認為,習近平選擇造訪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用意是拉攏這兩個親俄且獲得中國大筆投資的歐洲國家。

布林肯訪問中國三天被不少人評價為在重要問題上幾乎沒進展,習近平將在法國度過三天,馬克龍,馮德萊恩或許還有朔爾茨,他們三人能夠說服習近平到什麼程度?也非常值得懷疑。

余茂春和博明是曾經在特朗普政府里主管對華政策的前高官和“中國通”,日前他們分別發表對美中關係談判的分析看法值得借鑒。

余茂春:中共把談判視為破壞美國聲譽的舞台

現在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擔任中國中心主任的余茂春日前撰文指出,布林肯帶着嚴肅的問題與中國高層談判,卻再度空手而歸,這表明美中外交戰略長期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協調”。具體說:“美國解決衝突的方法簡單明了:發現問題,談判制定解決方案,執行協議。這是一個植根於實用主義的過程,旨在應對眼前的挑戰,同時維護更廣泛的戰略利益。”然而,對中國來說,“談判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而是破壞美國聲譽和領導地位的舞台”。每一次談判,中國將其視為宣傳極權思想,並將美國描述為壓迫者的機會。“這種不諧和造成了長期接觸而不解決問題的循環,對全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這種模式在雙邊關係的關鍵時刻一再上演。從天安門事件到台海危機,從美中貿易戰到COVID-19起源調查,中國的策略始終如一:轉移視線、抹黑和主導。”

余茂春認為,這種差異是美中關係的關鍵問題,導致雙方不斷進行接觸,卻缺乏有意義的進展。他認為:“要擺脫這一泥淖,美國必須正面面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敵意”,“美中之間的競爭超越了單純的治理,而是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衝突,即自由與暴政、市場經濟與命令經濟、規則與謾罵之間的對立。”

他呼籲美國必須公開挑戰中國的虛偽和宣傳,向世界揭露其真實意圖,直接面對美中意識形態基礎的衝突。否則“只會讓中國的侵略議程更加肆無忌憚,破壞我們所珍視的原則。”“猶豫不決只會讓中國進一步鞏固其言論,侵蝕全球秩序的基礎”。

博明呼籲切實制裁北京

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4月30日在《華爾街日報》(WSJ)發文討論如何懲罰跨越紅線的獨裁者的問題。他稱中國已觸犯拜登在烏克蘭問題上設定的紅線,兩年前,拜登與習近平在2022年3月18日通話時,申明了如果中共國在俄羅斯對烏克蘭城市和平民進行殘酷襲擊時向其提供物質支持的影響和後果。而上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時,明確指出中國是俄羅斯軍事工業基地“壓倒性的第一大供應商”,其“實質性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進程。博明認為:拜登可以通過制裁或其它措施執行他的紅線,也可以通過象徵性的懲罰顯示美國決心的衰退。

博明指出:拜登接下來選擇做什麼,將對全球安全與穩定產生重大影響。北京及其戰略夥伴肯定會將“不徹底地執行”解讀為加深其全球混亂行動的綠燈。習近平在這裡看到了削弱西方的歷史性機遇。

他舉例說,這與奧巴馬總統2013年在敘利亞紅線失守類似。當獨裁者巴沙爾‧阿薩德無視警告,對他的人民使用化學武器時,美國總統放棄了軍事行動,六個月後,莫斯科於2014年發動了對克里米亞的入侵——這是長達十年的烏克蘭戰爭的開始。

博明警告:“如果現在不對中國採取果斷行動,將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勝利開闢道路。”因為他認為,中國領導層對實質性制裁非常敏感。他舉例說,2017年底,因為北京拒絕美國要求的對朝鮮的石油出口限制,特朗普政府曾悄然但堅決地警告要制裁中國的主要能源公司。中國意識到這一警告是真實的,前所未有地同意一項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出口設置上限。博明指出:在考慮對中國主要銀行及其它關鍵企業實施制裁的潛在代價時,拜登政府也必須衡量不採取行動的後果。

博明認為,中國通過在歐洲和中東的代理戰爭分化西方,這完美契合了習近平號召官員們在國際動蕩中尋找機遇的指示。習近平在2023年3月在克里姆林宮會晤時,實際上宣布他和普京是混亂的製造者。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