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思想長廊

生命自由的探索者 柏格森第二節 柏格森的時間觀

發表時間:

[提要] 說起時間,每個人似乎都知道是什麼,但我們真的明白什麼是時間嗎?柏格森從質疑古典哲學中的時間觀念開始,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對時間的解釋。他的時間理論對現代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 網絡照片
廣告

問:確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時間之中,卻很少有人去問一下,究竟什麼是時間。

 

答:這是一個很有趣兒的現象。我們最常說的話就是“我沒時間”,但這話從哲學的角度看,是一個錯誤的表達。因為人就存在於時間之中,當你說你沒有時間時,你是把時間當作一件外在於你的一件東西,可以有或沒有。但時間根本不是這種性質的東西。那它究竟是什麼?可以給出的解釋、定義有很多,不少偉大的哲學家都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的解釋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但是聖奧古斯丁有一句話說得很棒。他說:“什麼是時間?沒有人問我,我很清楚,一旦想向人解釋,我就茫然”。這說明時間這個概念,並不那麼容易解釋清楚。我舉兩位大哲學家對時間的解釋為例子,然後再來看柏格森的解釋。亞里士多德說:“時間是就先後而言的運動的量”。這就是說時間是可以感覺到的、先後變化的某物。因為所有的變化,一定是某物的變化。把某物的變化,稱為一個量,一個數量,因為變化總會顯示為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事物的運動。我們說,可以從樹的年輪上看到時間,就是說樹的生長、運動、變化是在時間中的。我們說地球的運動變化,體現為地層積累,我們也能從層積中看到時間。所以亞里士多德的時間是外在的、物理世界的時間,是量化的、可以計量的時間。也就是說它是時鐘上所走着的時間。我們再來看康德的說法。他認為空間和時間,是我們認識能力的純粹直觀形式,這話有點費解。康德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人要認知某物,一定要在時間和空間的形式之中,脫離時空就不可能有人的認識活動。人要靠一個空間時間的框架才能形成認識。而且,這個純粹的直觀形式是人的內在能力,是先天的。朋友們可以想一想,你可能感知一個不具備空間位置,不具備時間節點的東西嗎?所以康德的時間,是和人的主體性相連,同人的內在感覺相連。所以康德說:“我們在一切情況下所可能完全認識的,畢竟只是我們直觀的方式,即我們的感性,並且永遠只是在本源地依賴於主體的空間、時間條件下來認識它”。

 

問:不管怎麼說,這個時間問題都相當不容易理解。

答:我這還是盡量簡化問題。因為時間性問題不僅是個哲學問題,也是個科學問題。牛頓的物理學就是建立在一個絕對時間概念上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質疑了時間的單向性,他說:“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分別,只不過有一種幻覺的意義而已”。所以有些附會的人,才胡編出那麼多穿越作品。前不久剛剛去世的霍金,最流行的作品就是一本《時間簡史》。他說:“我們看到的是從很遠星系來的光,是在幾百萬年之前發出的,我們看到的最遠的物體,光是80億年前發出的。這樣在我們看宇宙時,我們是在看它的過去”。看它的過去,這種表達就反映出時間的複雜性。這些科學家對時間的看法,是由科學哲學來研究,我們還是沿着傳統哲學的路子往下走。在柏格森看來,傳統哲學,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在談論時間問題時,總是和空間聯繫在一起的。比如亞里士多德,他說時間就是先後運動中的數量和數目,這就是指,時間中運動的東西,是必然能夠在空間排列起來,分門別類加以考察的對象。這樣,時間因為與空間同時出現,所以它是一種量化的時間。康德也一樣,時間和空間作為認知的直覺形式,它們也必然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框架而出現。而柏格森呢,他卻認為:“根本錯誤在與混淆時間與空間”。因為人們很容易按照常識來體會時間隨着空間中的某種數量流逝。這就是孔夫子所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因此我們只會感覺和計算時間,年月日時分秒,卻不會追問這時間本身是什麼。因為和空間廣延之物結合在一起的時間是可以計量的,所以它給科學研究提供了方便。我們可以在試驗室準確地計量試管中幾分幾秒而產生的變化。但柏格森要強調的,是在人的意識領域,時間不是這樣的一種東西。我們如果仔細回想自己的意識狀態、內心狀態,就會發現,在人的意識中,沒有一個永遠單向流逝的時間線條,過去現在將來這三種時間形態永遠互相交織,回憶把過去帶到眼前,想象把未來帶到現在。所以柏格森提出有兩種不同的時間,一種是科學時間,這個時間因和空間聯繫在一起,因而是可以測量的。另一種柏格森把它叫做“真正的時間”,它是一種生命時間,和空間完全無關。這兩種時間也可以稱作量化的時間和質化的時間。

問:把時間和空間分開,這確實是一個很新鮮的說法。

答:那麼不與空間相混的真正的時間,有什麼特性呢?這裡我們就要回到柏格森的一個重要概念,“綿延”,duree,這個概念是柏格森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我們甚至可以說,柏格森要追尋的真正時間就是“綿延”。它的特徵有這麼幾個:第一,它是人的深層意識中的時間感覺,是生命自身的顯示。第二,它是直接性的時間,無法被加以數量化的測度。第三,這種綿延的時間感覺,是不可簡約、不可分割成瞬間時間點的。“綿延”是連續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好,我們下面來解釋一下這三個特點。說綿延是深層意識中的時間感覺,這是因為柏格森把人的自我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對外界對周圍環境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關注事件在空間上的廣延與時間上的持續,是日常意識。第二個自我,是通過內省,達於一種內在認知的自我,在這種狀態下的自我,是各種複雜體驗,認知,欲求的交融混合,是深層的自我意識活動。柏格森認為這種意識活動中的時間感覺才是真實時間,這種狀態下的自我,就是綿延的狀態。其實,這個綿延,簡單地說,就是人的生命自身的展現。

問:人的這兩種自我狀態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答:好,我們接着往下說它的第二個特點。正因為這種綿延是人的生命本身的展現,所以它是一種直接的內在的體驗,它不需要藉助任何的邏輯、推斷,任何量化的區分。聽友們可以體會一下,我們都曾感受過的那種意識的內在活動,思如泉湧,百念叢生,喜哀並存,新舊交織的狀況。在此時此刻,你是不可能把這種內在的體驗用邏輯加以演繹,用數量加以區分。這是藝術創作中常有的心理狀態,我們下面還會提到。第三,就是綿延作為一種內在的時間,不能切割成各個時間段,只有綿延才能使人的生存成為一個完整的存在。柏格森最愛舉音樂為例來證明綿延怎樣使一件藝術品具有生命,而且聽友們要知道,柏格森把人就看作一件藝術品。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一張樂譜擺在鋼琴的譜架上,你看上去是無數單個的音符,全音符,半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這些音符被小節線切割成一個一個小節,如果曲子的節奏是3/4拍的,那就意味着這支曲子以四分音符為一拍,一小節有三拍,這個譜子印在譜上擺在譜架上,你看到它完全是被割斷的,可以數量的,比如數小節,數拍子,但它是死的不是音樂。譜子擺在那裡,不是一件有生命的藝術品,但是當鋼琴家雙手下鍵,所有的音符通過藝術家的內心體驗,灌注到手指上,又灌注到琴鍵上,於是變成流動的音樂,被小節線分割的旋律線綿延起來,流動起來,分割被貫通,譜子才成為有生命的音樂,成為一件藝術品。柏格森由此推斷,人的生命,也像樂曲一樣,是在綿延中展現出來。好,今天我先說到這兒,下次我們再來看柏格森是怎樣分析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