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思想長廊

烏合之眾的分析家勒龐第三節 群體心理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式

發表時間:

[提要] 群體有和個體完全不同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式,他們衝動、易變,而且輕信傳言並受其刺激。輕信往往使他們產生集體幻覺,因被幻覺支配,所以行為格外偏執,不容懷疑。他們的思考要力求簡單,所信奉的觀念往往用口號表達。群體基本沒有推理能力,所以最容易被政客和野心家利用。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達夫•勒龐著作《烏合之眾》一中文譯本資料圖片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達夫•勒龐著作《烏合之眾》一中文譯本資料圖片 DR網絡圖片
廣告

問:上次你談到群眾心理的一般特點,這些特點都是有共同訴求的人聚合成群體時,造成個體人格的變化。那麼可不可以把群體也理解成一個人格,把它的種種表現看作群體人格的表現?

答:你問得很有意思,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群體人格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式。你說的對,當無數個體形成群體之後,他們實際上已經無意識地放棄了自己的人格,這個我們上次已經談到過。一個公司白領和一個清潔工在群體中流露同樣的情感,這就是說群體會形成一個新人格,所以勒龐的分析實際上是把群體當作一個完成對象來分析。在分析中,他不再注意組成群體的個人,曾經有什麼樣的人格。好,我們下面看一看個人人格變成群體人格的表現。在勒龐看來,這首先表現為情感上多變,一個人本來意志堅定,目標執著,但他融入群體之後,可能會變成全無主見,只依從群體的情感指向。我們常說,隨大流,就是指這種無定見,隨波逐流的情況。勒龐舉1789年8月4日法國貴族投票,同意放棄特權的事兒為例子。他說:“法國的貴族一時激情澎拜,毅然投票放棄了自己的特權。他們如果單獨地考慮這件事兒,沒有一個人會表示同意”。所以在群體中,個人之所以會隨大流,那是因為群體中的行為,從來不是事先規畫好的、深思熟慮的行為。他們往往是受即時事件的刺激,比如勒龐所舉的1789年的這個例子,米涅在他的名著《法國革命史》中說:“等級不存在了,專橫跋扈被打掉了,伴隨他們的不平等也應當取消。這些工作只用了8月4日一個夜晚就完成了”。事實是,法國最古老的家族諾阿耶公爵提議廢除封建特權。當時在場的貴族們爭先恐後地同意,以表現他們的愛國心。結果幾個小時之後,貴族特權就被宣布永久廢除。這就是當貴族們齊聚制憲會議會場,和所有其他等級,主要是第三等級,混成一個巨大的群體時,他們的行動完全是一哄而起,其實他們根本沒有準備這樣做,純粹是受當時會場氣氛的暗示和烘托。他們根本沒想到這個舉動是自掘墳墓。勒龐形象地說,“他們就像被風暴捲起的樹葉,飛向四面八方,然後又落到地上”。

問:這種情況確實很常見,因為反應是情緒性的,而情緒會互相影響。

答:對。這就引出了群體情感的第二種表現,輕信,也就是不顧事實。中國有個成語“三人成虎”,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在群體情緒作出反應時,不會有人問,真的嗎?魏國大臣龐聰問魏王,如果第三個人也對你說,大街上來了老虎,你會信嗎?魏王說,三個人都說街上有老虎,“寡人信之矣”。只因為說的人多,再荒謬的傳言,也能讓人信以為真。群體心理中不存在探究真相的要求,而且跟着而來的就是第三種特點,誇張。凡是群體對某一事件反應激烈時,一定會有情緒誇張的成份,因為事實會被誇張到遠離真相。一件事兒傳的人越多,越要小心它離譜太遠。所以勒龐說,“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我們知道,希特勒的演講,百分之百就是反映這樣一種情況。在這種多變、輕信、誇張的心理趨勢推動下,就必會出現第四個特徵,偏執專橫。在群體心理中不存在有話好好說這回事兒。群體一旦被激發起來,肯定是不撞南牆不回頭,而且是沒理可講。這是因為群體情緒的互相感染,使任何人都不願也不敢偏離群體情緒的指向,否則就成了個叛徒,下場就會很慘。勒龐分析這些特點,認為這是個體一旦陷入群體,會產生新的性格。而弗洛伊德一方面讚揚勒龐指出了問題,卻進一步認為,“沒有必要過多地強調新性格出現的重要性,我們只需指出個人在群體中獲得了某些條件,它們使他能夠擺脫對自己無意識本能衝動的壓抑。至於那時他因此表現出來的,表面上看來新穎的性格,實際上不過是這種無意識衝動的種種表現形式而已。在這種無意識中,包含了人心中所有罪惡的東西,秉承了人類所有的惡念”。

問:弗洛伊德似乎對人性有更悲觀的看法。

答:弗洛伊德對整個人類文明都是相當悲觀的,這恐怕跟他是一位猶太人有關。猶太民族的苦難,深深埋藏在他的無意識深處。在他從事研究的時候,會浮現到他的意識中,指引他觀察問題的方向。好,我們這是有點兒用弗洛伊德的方法來分析他本人了,就此打住。

除了群體心理所表現的情感特徵,我們還應該關注群體的觀念特徵,也就是它的思考方式。但是聽友們可能會問,群體不是一般都無腦嗎?沒錯,但無腦也要通過他們的思考方式來表現。畢竟組成群體的個人,並不必然是白癡。首先,群體心理中得勢的觀念絕不能是深思熟慮,經過邏輯分析,有大量事實和文獻支持的理論。群體中絕無哲學的位置,起作用的是口號。勒龐說,“給群體提供的無論是什麼觀念,只有當他們具有絕對的、毫不妥協的和簡單明了的形式時,才能產生有效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觀念要想讓群體中的人反應,一定要把這個觀念變成最簡單明了的形式,所以在群體中,最流行的,影響力最大的,只能是口號式的東西。在文革中,我們幾乎每天都會接受新的口號,這些口號鼓動起全國民眾集體行動,比如說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每一篇的題目都是能夠喚起群體行動的口號。比如“破舊立新”,紅衛兵們不會有人去問,什麼是舊什麼是新,這舊的內容是應該被拋棄打碎的,還是它本來就是人類最寶貴的精神成果和財富,不但不應破,反而要繼承保留。他們的腦子裡只有破舊這兩個字帶給他們的破壞性本能釋放的理由。

問:確實,就像文革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口號,以至會有那種五一勞動節慶祝口號這種東西。

答:你舉的這個例子相當有代表性。所謂慶祝口號,就是把當局的一整套意識形態變成十幾個及其簡單的口號,所以依照這種口號行動起來的群體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口號可以在內容上互相矛盾,用勒龐的看法來解釋,是它們沒有任何邏輯上的相似性或連續性。比如我們常聽到“進一步改革開放”,同時我們也會聽到“警惕外部敵對勢力”。這樣的兩個口號,其實內容是彼此衝突的,但是它可以成為社會運行的基本政策。所以勒龐說,這些口號“可以互相取代,就像操作者從幻燈機中取出一張又一張疊在一起的幻燈片一樣”。這解釋了為什麼能夠看到,最矛盾的觀念在群體中同時流行,在不同的時期,群體會以它的理解能力,而受不同觀念的影響,干出大相徑庭的事情。因為群體完全缺乏批判精神,因此他們反而覺察不到這種矛盾。不過,要說群體缺乏理性的推理能力,那是因為他們的思考是藉助形象的,這個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勒龐認為,所有善於操縱的統治者,都會利用形象來說服民眾。象古羅馬時代的安東尼,在凱撒在被刺殺之後,為了讓民眾跟着他走,他對民眾演說時,要手指着凱撒的屍體。

問:就像文革中,每個單位都有幾個階級敵人的形象。

答:確實如此。在《一九八四》年這部書中,大洋國的統治者,專門安排出“仇恨時間”,這時大屏幕上就會出現歐亞國首腦的模樣,這玩兒的都是同一套伎倆。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