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戛納影展:黑色喜劇《銀湖之底》, 黑色童話《地球最後的夜晚》

發表時間:

第71屆戛納電影節5月15號進入第九天,也是倒數第四天。當天早上與觀眾見面的影片之一是美國導演羅伯特·米歇爾執導的《銀湖之底》,這是爭奪金棕櫚獎的主競賽單元的影片。

<<銀湖之底>>劇照
<<銀湖之底>>劇照 網絡圖片
廣告

《銀湖之底》是一部黑色喜劇。銀湖是洛杉磯的一個區,故事就發生在這個紙醉金迷,表面風光,卻暗藏危機的城市裡。貫穿影片的線索是一個失業,沒有錢付房租,很快將遭驅逐的男子尋找一個剛認識就失蹤並死亡的鄰居女子。影片中充斥着美國幾十年以諸多的的文化和社會元素,角色將觀眾帶入洛杉磯的各種社會階層中,在對話中,能明顯感到導演對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文化元素的質疑,比如廣告中隨處可見,暗藏着的性暗示,被大眾接受並受到影響的各種文化形式,包括藝術, 文學和音樂等可能都只是創造者野心的表現方式,是為他們帶來財富的支撐物,與受眾無關。工作為了什麼?有何意義?生活和死亡又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都在影片中有所涉及,有不少可思考的空間。遺憾的是,正因導演要說的太多,在兩個小時時間內呈現出來,卻反而給觀眾造成不知所雲的感覺。影片結束時,掌聲寥寥無幾。

拉斯·馮·提爾再引爭議

在主競賽單元和一種注目單元,從目前的反應看,沒有引發特別突出好評和關注的影片,但引發爭議最大的還是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和他的影片《傑克建造之屋》;儘管電影節網站上寫着:馮提爾以一種充滿哲學思考的敘事方式,邀請觀眾走入一位連環殺手的精神世界。門票上也提示“內含暴力場面”。但兇殺兒童,殘害婦女暴力場面大大超出了觀眾可忍受的範圍,紛紛離場,並用噁心,卑鄙和虐待狂等詞彙表達反感。導演自己也極具挑釁色彩地說, 他本可以成為一個系列殺手。

相關的爭論再次引發有關電影藝術倫理道德底線的討論。

畢贛影片中的記憶和罌粟

周二,中國年輕導演畢贛的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在一種注目單元與觀眾見面。畢贛通過他的上一部片子《路邊野餐》獲得了普遍的高度讚譽,新片在周二放映後,也獲得一些觀眾叫好和掌聲。但應該承認,這部片子給人十分怪異的感覺,因為故事沒有一條主線索,而更多的是情緒和感情的表達。

畢贛自己的解釋是:“我寫劇本通常是寫一個類型化的東西,比如《路邊野餐》就是先寫了一個公路片,隨後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破壞劇本。這次也一樣,我會先寫一個黑色懸疑電影,然後再破壞,把它變成一個黑色童話,這可能是一個寫作的習慣,就像莫迪亞諾的小說一樣,他的小說永遠都是這樣,在尋找着某個不太確定的,迷人的,永遠找不到的東西。”

畢贛的新片分成兩個部分,分別以2D和3D的形式呈現,3D的部分將觀眾引入一個夢幻式的世界,有點像聊齋志異的故事中,那些書生進入一片荒地,卻突然夢幻般地出現一座宮殿。畢贛的解釋是:

“第一部分應該是斷裂式的,就像主人公的旁白所言:‘電影肯定是假的,是由一個個鏡頭組成的。’但在影片的後半段,記憶難分真假,隨時浮現在眼前。前面一半我希望我記憶的割裂和斷裂狀態描述出來,裡面摻雜着各種各樣的線索,有很多複雜的記事,無論觀眾是否能接受到都沒有關係,後面的半段變得像罌粟一樣,就像保羅策蘭的詩集<<罌粟與記憶>>,所以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記憶,後半部分是罌粟。“

畢贛得知影片結束後有不好觀眾鼓掌和叫好時表示,這就是最好的獎勵。

主競賽單元新推出的兩部影片分別來自韓國和意大利的。韓國的是戛納影展常客李滄東的新片《燃燒》,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講的是年輕的郵差宗秀偶然間與女孩海美相遇後引發的連串事件,這是一部懸疑片。

無獨有偶,意大利導演馬提歐·加洛尼的《養狗人》也是懸疑片,是男主角在經歷好友背叛和拋棄之後展開復仇的故事……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