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環境與發展

法中學者談第四屆中法環境月

發表時間:

第四屆“中法環境月”從9月16日至10月18日在中國的十多個城市舉行,今年的“中法環境月”的主題是城市變遷,旨在引發大家思考城市在地球生態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中法環境月期間舉辦了一系列的展覽,講座和圓桌討論會。其中包括建築,攝影以及電影展覽,邀請中法藝術家,建築師,共同參與。法國著名建築師讓·諾維爾與旅美中國音樂家進行了有關城市題材的對話。

第四屆中法環境月廣告
第四屆中法環境月廣告 法國駐華使館
廣告

中國文聯出版社還為《 綠色發展通識從書》舉行新書發布會。中國著名影星成龍與法國電影界人士安娜·馬田受法國使館邀請擔任今年中法環境月的推廣大使。

中法環境月的舉辦為中法兩國的氣候環境領域的活動人士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台,也為普通民眾進一步了解氣候與環境議題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我們在今天的環境與發展節目中採訪了兩名參加今年中法環境月活動的中法學者,法國學者艾曼紐爾•德拉諾瓦(Emmanuel Delannoy)是企業家、演講家、作家,他在法國創建了一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他的著作《永續經濟》和《向人類講解經濟(法國Wildproject出版社)》上個月由文聯出版社在中國出版。他今年是第二次參加中法環境月的活動。

另一名學者是中國武漢大學的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教授,秦教授多次參與中法在司法領域的合作活動,今年六月,在巴黎索邦大學參與了由法國司法界人士牽頭起草的世界環境公約的發布會。秦教授今年是首次參加中法環境月的活動,因為中法環境月今年首次組織了環境法領域的交流活動。

我們請他們兩人談談他們各自對參加環境月活動的感受。

參加中法環境月活動的法國學者艾曼紐• 德拉諾瓦(Emmanuel Delannoy)
參加中法環境月活動的法國學者艾曼紐• 德拉諾瓦(Emmanuel Delannoy) 法國駐華使館

 

法廣:感謝艾曼紐爾•德拉諾瓦先生接受法廣的專訪,首先請您談談參加中法環境月活動的感受。

艾曼紐爾•德拉諾瓦:其實2016年我就已經被邀請參加中法環境月活動,令我感到十分高興的是有許多人來傾聽我們的講座,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大學生來,而這些講座的內容都比較專業。因為講座的內容涉及的是經濟與環境,但是,有許多人在講座結束之後,來和我交流,他們說,他們感到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似乎完全是互不相容的,使他們覺得這個世界的前途十分渺茫,而今天聽到有人對他們說,完全有可能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對他們來說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我能夠想象,象他們這樣的年輕人的絕望的感受,因此,我們應該讓他們感覺到前景並非一片漆黑,經濟與環境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我們應該使他們明白,經濟發展不僅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而且還依賴於環境,依賴於生物多樣化,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反過來思維,改變我們目前的經濟模式。也就是,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化是對未來的投資。其次,人類作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應該從幾萬年來的生物的演變上吸取經驗,從自然界的生物如何適應環境,如何周期循環的模式中尋找走出環境危機的途徑,使用太陽能,風能,熱能等自然能源,也就是新的經濟模式應該是更加符合自然的模式,更加循環性的經濟模式,更加依靠智慧,這個新經濟模式在減少使用原材料的同時又能夠增加就業。

當我們把這以下三個方面結合起來,也就是在模仿自然的同時,從自然生物多樣化中吸取靈感,採取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以便延長物體的使用年限,最後,再重新反饋投資到自然中去,因為自然是我們的生產資本,我們必須依賴自然來創造財富。這就是我所稱為 是 Permaconomie 永久性經濟,永久性經濟這一詞彙來自永久性生產。這是一種順天應人的經濟發展模式,他是一種為人類的發展模式,因為人與社會與自然是經濟生產的目的。

法廣:您在與中國讀者與聽眾交流時是否感到有一些隔閡?

艾曼紐爾•德拉諾瓦:總是會有一些隔閡,這在全世界都存在。我們在各地都注意到,我們對經濟發展的理解往往會衝擊許多人的思維方式。因為許多人往往不理解的是,經濟發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這就像金融只是投資的工具而不是手段一樣。而工具的使用必須要了解他的使用方式,一旦弄清楚了之後,就可以考慮如何才能夠有效的使用他,也就是利用他來達到你自己的目的。所以不是經濟發展迫使我們以什麼樣的模式來發展,而是我們自己的制定的社會發展目標促使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發展經濟,這是最基本的。這一點必須同所有人的解釋清楚,我們在全世界解釋這一點都遇到同樣困難。第二點,就中國來說,中國經濟最近幾十年來發展速度迅速,也就是西方所謂的中國奇蹟,但是,這一經濟奇蹟也在環境領域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的中國人分享到了經濟發展的成果,但又有許多人被拋棄在邊緣。而且,與此同時,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水資源,空氣以及土壤在相當短的時間內被污染殆盡,人們甚至都還沒來得及意識到卻似乎已經太晚了。而在西方,相對來說,由於發展速度相對較緩,人們能夠在發展的同時意識到對環境造成的危害。而在中國由於變化速度之快,使人們似乎都來不及意識到環境危機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因果關係。所以,必須讓大家明白,環境危機是同我們的所選擇的社會模式,以及消費模式緊密相關的。這同我們大家都有直接的關係,這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大家的責任,不要等待來自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政策來挽救。

我們大家都可以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自己的經商的模式來產生影響。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尋找的不是誰應該承擔責任,而是尋找問題的源頭,以及如何解決問題。我經常向大家舉這樣一個例子: 在西方一個拿着手機的消費者,他享受着手機,卻把污染留給了中國人,一個在中國使用手機的中產階層,他既是手機的享用者,又是污染的受害者,而一個生活在中國的窮人,他沒有手機,卻只有污染。所以,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思考一下是否應該多做出一些有利於公益的事。

確實,緩解環境危機是我們大家的責任,作為消費者,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我們的行為所帶來的環境後果。但是,必須指出的是,許多污染嚴重的企業,尤其是一些跨國集團往往明知故犯,將污染輸往環境法執法不嚴的國家以及地區,這就是為什麼有必要加強全世界各國在環境法領域的合作。

武漢大學法學院秦天寶教授與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在巴黎索邦大學”世界環境公約“公布日,2017年6月24日。
武漢大學法學院秦天寶教授與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在巴黎索邦大學”世界環境公約“公布日,2017年6月24日。 網絡

中法環境月今年首次舉辦了中法環境法領域的合作交流項目,我們因此請參加此次活動的武漢大學的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教授介紹一下參加此一活動的經過。

法廣: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請您談談首次參加活動的感受。

秦天寶教授:這次大使館組織活動的參加者主要是司法界的從業者以及學者,大約有一百多人。主題是城市化與環境,涉及的主題繁多。包括城市規畫,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的防治,環境犯罪,工業訴訟,以及上次在巴黎公布的世界環境公約等議題。

法廣: 中國政府實施不久的新環境法的內容是否都涵蓋了上述領域?

秦天寶教授:中國的環境法的內容比較全面,中法雙方在環境法領域有許多相同與不同之處,這次研討會的目的就是相互交流,讓大家去了解對方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法廣: 您個人對類似的交流有何感受?在您看來,法方有哪些值得中方借鑒?

秦天寶教授: 我認為類似的交流是十分有必要的。法國的法律比較全面,司法比較健全,這一點是毫無置疑的,也是值得中方借鑒的。不過,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議題上中法或許可以互相借鑒,法方往往側重公平,而中法可能比較講究效率,當然中國也講究公平,但可能相對法國來說,要差一些。而在一些重大的公共議題上,必須兼顧公平與效率。所以,中法之間存在互補的空間。

法廣: 您對未來的中法司法交流有哪些建議?

秦天寶教授: 這次活動組織得非常成功,所以,希望今後多組織類似的活動,未來中法環境法合作應該是法中合作的一大亮點。因為中法兩國都十分重視生態文明的發展。其次,應該推廣交流領域,並且在活動中多增加一些互動,而不是僅僅是各自單獨介紹自己的經驗。

感謝,艾曼紐爾•德拉諾瓦先生和秦天寶教授接受本台的專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