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港府首次拒發外國記者簽證引發強烈反彈

發表時間:

兩天前才得知其記者工作簽證未能獲准延長的英國《金融時報》駐香港記者馬凱(Victor Mallet)7日在外出返回香港時獲知他只有一份為期7天的簽證,也就是說他必須在7天之內離開香港。馬凱是《金融時報亞太地區主編,同時也是外國駐香港記者協會副主席。《金融時報》5日在獲悉其記者的工作簽證延長申請被拒絕後曾發表公報,表示這是《金融時報》首次在香港遇到這樣的問題。的確,近年來外國駐京記者因其報道不符合北京當局口味被拒絕(延長)工作簽證,並被限期離境的事頻繁發生,但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發生卻是少有。香港記者協會就此自6日起在網絡上發起“一人一信”聯署活動,要求香港特區政府解釋拒絕《金融時報》記者工作簽證的理由。活動在民間得到廣泛響應。香港記協等多個團體8日當地時間下午一點前往港府總部,遞交聯署信,要求政府做出答覆。香港記協主席楊建興先生通過電話向我們介紹了相關情況:

《金融時報》亞太區主編馬凱2018年8月14日在駐港外國記者協會邀請陳浩天演講活動中支持活動。馬凱是駐港外國記者協會的第一副主席。
《金融時報》亞太區主編馬凱2018年8月14日在駐港外國記者協會邀請陳浩天演講活動中支持活動。馬凱是駐港外國記者協會的第一副主席。 Paul Yeung/Pool via 路透社
廣告

楊建興:“香港以及兩個國際新聞機構(包括無國界記者)多個組織:國際記者聯會和香港四個媒體團體(包括香港外國記者會、記協)等,周末時,聯署信件給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希望政府解釋不給英國《金融時報》編輯發放工作簽證的理由,因為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對香港的建制和言論自由有很負面的影響。政府一直沒有一個很合理的解釋。如果沒有合理的解釋的話,我們希望政府取消拒絕給《金融時報》編輯工作簽證的決定。周末期間,我們將聯署信發在網上,請香港市民和其他朋友,“一人一信”,通過網絡,直接將(聯署)信件傳給特首辦公室。現在起碼有一萬五千人(參加)發送。我們今天(去政府總部)只是把聯署信件交給政府總部,希望他們轉給特首,希望(特首)能夠回應我們的要求。

楊建興:“這次請願活動之後,我們目前暫時沒有其他行動計畫,先看看政府怎麼回應。“

楊建興:“馬凱兩年前來香港,要求工作簽證時完全沒有遇到問題。兩年後他要求延長遭到拒絕。我們能夠想到的原因就是外國記者會今年8月的時候,邀請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參會、演講。(陳浩天)演講中提到香港獨立的問題。當時,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都譴責外國記者會,認為他們不應當給陳浩天這樣一個平台,去宣傳港獨。但是,(香港)記協和外國記者會的立場是:邀請不同人士講述他們的想法,給記者一個機會,向他們提問,這屬於很正常的香港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範疇。只要不是違法活動。如果只是因為一些政治壓力而不組織這樣的活動的話,這無形中是收窄了言論自由的範疇。這對新聞自由有很負面的影響。”

香港民族黨雖然不久前被司法部門取締,但8月份,外國記者協會邀請他參會發表演講時,該黨尚未被取締,因此,外國記者協會的邀請並沒有觸犯法律。香港政府當時雖然就記協邀請陳浩天提出抗議與譴責,但並沒有指責這項邀請非法。楊建興先生表示,記者當然會遵守香港相關法律,但為媒體報道設下港獨紅線,他很擔心香港的新聞自由會進一步收窄。

楊建興:“香港獨立作為一種言論,目前,香港法律中沒有具體規定,比如規定媒體不得報道或不能訪問提出港獨觀點的人士。我們的憂慮是,如今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已經覺得這些是紅線禁區,不應該報道,並變成一種政治壓力的話,媒體的自我審查壓力會更大。而且,將來如果香港就(基本法)23條立法(法廣註:國家安全條例)的話,很多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具體,某些話題媒體可能就不能報道,香港的言論自由空間會越來越縮小。”

法新社8日引述多方途徑消息發自香港的報道指出,《金融時報》記者馬凱7日外出返回香港入境時,受到香港入境處問訊,沒有被自動允許入境。而在正常情況下,英國公民進入香港並不需要簽證,而且入境後他們通常可以在港停留180天。《金融時報》表示,香港移民局沒有對只給予馬凱一張7天有效的旅遊簽證做出任何解釋。《金融時報》表示他們將繼續向香港有關當局了解情況。《金融時報》編輯部早些時候評論指出,港府這項拒簽決定對在香港的所有人傳達了一個令人恐怖的信息。

英國政府和美國政府均已對此事表達關注。

30名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律師也8日也發表聲明,要求港府就此事做出解釋,認為這次前所未有的事件對香港言論自由有深遠影響。

從駐港外國記者協會邀請時任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演講引發的風波、民族黨最終被司法當局宣布取締,到《金融時報》駐港記者被拒絕工作簽證,再聯想幾天前中國央視駐倫敦記者大鬧英國保守黨組織的一次香港議題討論會,可以看出一再強調三個自信的中國政府目前面對任何香港獨立的言論尤如驚弓之鳥。但是,中央政府是否也該反思一下,幾年前還聲音弱小、幾乎無人理會的港獨聲音何以在今天如此吸引輿論關注?香港民族黨原本追隨者寥寥,何以如今變成了香港言論空間收窄的象徵?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