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解放報》:在北京嚴密監控下的香港藝術

發表時間:

法國全國性大報18日在頭版側重報道的話題各不相同。《費加羅報》和《解放報》均以大版篇幅報道日前在西班牙發生的兩起恐怖襲擊事件;《世界報》繼續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日益孤立的困境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謀求第四任期的競選活動;財經報刊《回聲報》重點綜述法國就業市場轉好的種種跡象;此時正是盛夏暑期,天主教報刊《十字架報》聚焦法國人野營度假方式的興盛;法共《人道報》着重關注旅遊業肆意發展給歐洲城市帶來的負面影響。與中國有關的話題有:《解放報》駐香港記者發表長篇報道,關注香港藝術界人士所面對的北京對香港經濟與文化控制;《費加羅報》暑期“重大國際社會新聞事件”連載今天回顧2011年英國商人海伍德之死引出的前中國政治明星薄熙來倒台事件;該報文化版介紹了法國南方普羅旺斯附近的園林雕塑設計作品,特別是其中中國旅德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如意路(Ruyi Path);《十字架報》暑期“法國企業家在中國”連載,今天介紹了在中國出售得康氧負離子空氣凈化器的青年企業家Pierre Guitton

廣告

2017年是香港主權回歸北京20周年,《解放報》駐香港記者走訪藝術界人士,關注香港日益收緊的文化與藝術自由創作空間。藝術家黃國才向記者表示,在香港,暴力與束縛的程度當然不像在中國那樣嚴重,但這並不意味着香港還像以前那樣自由。《解放報》文章寫道,主權回歸北京20周年之際,香港與祖國母親的關係緊張,自2014年的民主運動之後,這種關係甚至可以說是觸電般的緊張。北京拒絕在真普選問題上讓步,在港人中引發懷疑、失望,每一次北京對當地事務的干預都更增添港人的不安。雨傘運動之後,香港的藝術創作開始越來越多地承載着這些緊張關係,折射着在親北京與親民主派之間,、身分認同問題上越來越撕裂和敏感的香港社會。多名藝術界教授介紹說,批評的聲音通常以一種微妙的方式,通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焦慮,或者對港英時代歷史的追尋表達出來,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作品公開批評中國政權和中國人。黃國才2015年為國際特赦而作的控制裝置作品就直接受香港銅鑼灣書店5人失蹤事件的啟發。他表示,我們以為自己有邊境的保護,但這些書商被綁架事件表明我們已不再安全。從學校,到商界,到政治領域,整個制度,整個社會都在一點點地被中共的宣傳滲透。這種滲透甚至延伸到家庭,政治話題成為敏感話題,往往引發家中爭吵。

這篇文章寫道,出版界和媒體也感受到恐嚇。作家俞若玫認為,這兩大領域已經被北京的勢力佔領。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時,她為《明報》撰寫專欄,當時還熱情很高,她可以想寫什麼寫什麼,但現在不能了。在五毛黨的圍攻下,她已經懶得花費時間去面對他們評論。發表作品變成了一種押寶,那些如今已經被北京控制的主要出版商都自我審查。壓力以及當局對民眾的監控改變了整個社會和它的文化以及價值,擴大了身分認同以及生命力的丟失。在中央政府對香港事務的直接干預之外,港人也越來越擔心北京政治與經濟利益的滲透。香港一向以寬鬆的稅收環境、美食以及琳琅滿目的商店聞名,如今香港希望彌補在文化領域的不足。藝術市場於是蓬勃興起,畫廊不斷湧現,地方政府不斷推出新計畫,但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港府都不想招惹北京不高興。這使得港人疑心重重,一場音樂會被取消,立即有人批評是審查。年初,港府宣布在香港開設故宮文化博物館計畫,立即有人稱這是在洗腦。

這篇文章介紹說,在這樣環境下,藝人不得不自己想辦法。但那些自認仍然能自由創作的人也承認,各個機構可能確實會考慮哪些內容可以展示,哪些不能。倘若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資金就會被切斷,這就會殃及到藝術家。伍韶勁向《解放報》記者表示,不必過於直率地表達,因為這等於是火上澆油。應當以更抽象的方式,提供一個冥想的空間,去挑戰各種意識形態。但藝術家和藝術研究人士Wen Yao向記者表示,雖然有經濟上的和政治上的壓力,但最大的問題是自我審查。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