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股市

港交所“紅衫仔”正式退出舞台只有電視劇留下追憶

一度風靡中港台的香港著名電視劇《大時代》,觀眾經常看到股票交易所裡面穿上“紅衫仔”的出市代表,來回奔跑大堂為客戶下單,升與跌的瞬息之間,鄭少秋等大炒家從跳樓邊緣翻身忙着數鈔票,觸動了多少當年的觀眾的心弦。

香港股市旗幟
香港股市旗幟 REUTERS/Bobby Yip
廣告

回歸之後,北京國家領導人訪問香港視察金融中心時,也經常獲贈交易所的一件紅衫仔作為紀念。例如張德江2014年訪港時就獲贈一件紅衫仔。

但這個《大時代》也終於敵不住更殘酷的大時代。港交所證實,交易所展覽館及交易大堂租約於今年10月底到期後,將重新改裝為一個多用途和具代表性的“金融地標”。換言之,港人熟識的交易大堂即將完成歷史任務,而“紅衫仔”現身交易大堂的畫面亦只能成為回憶。

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恆豐證券集團創辦人張華峰表示,自己也做了30多年出市代表,突然得知港交所計畫收回交易大堂,不舍、失落、懷念之情由然而生。回憶起出市代表的輝煌時期,當時要入行也“爭崩頭”,朋友知道他是出市代表時,態度上相當欣賞,一聽見他說股票號碼便很興奮,露出羨慕的表情,猶如視他為股神,“多人請食飯,認識女孩子都容易一點”。

現在的交易大堂,已有32年歷史,當年遠東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四所合並”,成今日的聯交所,交易大堂即在1986年4月2日首個交易日啟用,最初面積達4.5萬平方呎。早期由於未完全電腦化,交易大堂十分熱鬧,經紀有時會為客戶第一時間下奔跑穿梭大堂,高峰時期俗稱“紅衫仔”的出市代表超過1400個。

隨着1993年聯合交易所推出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AMS),至96年第二代系統啟用,更可對外連接證券行的終端機,令交易不再局限於交易大堂,出市代表數目逐漸減少。2006年,聯交所改建交易大堂,把面積縮減三分二,餘下面積在會議及展覽場地,現時只有60間券商有以每月7000元租金租用交易枱,平均每日只有約30名出市代表出現於交易大堂,來自交易大堂的成交量只佔整體的0.2%。至於日本東京及新加坡交易所,亦早已淘汰交易大堂。

交易大堂內的證券交易櫃檯數目,已由2006年當時改裝完成啟用時的294個,大幅降至現的62個。現時交易大堂及其櫃檯的租約將於10月底屆滿,港交所現正向有關證券商了解他們對繼續使用證易櫃檯的需求和意向,若有一定需求,會探討另立新租約,研究將交易櫃檯遷往中環鄰近辦公地點,亦會盡量協助證券商,減低遷址對他們的影響。

誠如此間傳媒描述,現實中或許沒有《大時代》裡面鄭少秋等人的角色,但交易所當年紅衫仔拼搏的形象,在港人腦海中所遺下的印象卻是難以一下磨滅的。

在70、80年代做過出市代表的民眾證券董事總經理郭思治說,將要和自己起家的地方道別,表示沒有可惜的感覺,也不懷念。他解釋現在有電腦系統負責交易,出市代表存在與否都沒有分別,證券行在自己的辦公室交易,速度更快,認同港交所無須再為出市代表保留交易大堂,將場地撥作其他用途。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