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思想長廊

偉大的民主預言家托克維爾第十四: 陽光與閃電——美國革命與法國革命的比較(下集)

發表時間:

[提要]當法國的知識階層以理想原則構思完美社會,並由一些激進的革命者付諸實踐時,美國的建國者卻已經聚集一堂,不厭其煩地討論聯邦憲法,為一個真正人民主權的共和國,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

民主預言家托克維爾
民主預言家托克維爾 網絡照片
廣告

問:法國大革命受啟蒙思想影響,美國的那些建國先賢,不也一樣嗎?

答:是這樣的。美國革命的思想資源,和歐洲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分不開。這你只要看一看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就一清二楚。它上來就說:“下述真理不證自明: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有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求幸福之權”。我們從中簡直就能聽到盧梭的聲音。但是,吉爾貝·希納爾曾編過一本《托馬斯·傑佛遜文學箴言錄》,他發現傑佛遜竟然沒有摘錄過一句伏爾泰、狄德羅或盧梭的話。他倒是很認真地讀過英國思想家柏林布魯克的著作,而這位先生長居法國,是中樓俱樂部的成員。這個俱樂部的中心人物,正是孟德斯鳩。他的名著《論法的精神》,有關英國憲政的研究,就得益於伯林布魯克,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美國建國先賢們,主要是受英國啟蒙學者的影響,而英國思想中的經驗主義傾向,和法國自笛卡爾以來的理性主義傾向,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人們談及啟蒙哲學,多談法國啟蒙哲人。但是如果論及政治制度,政府職能,法律地位這些社會運作的原則,英國啟蒙思想家自霍布斯到洛克,遠比法國啟蒙哲人論述得細緻和深入。我們在前面給聽友們介紹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時,已經講到過他們從英國哲人那裡得到的啟發,獲取的資源。所以《啟蒙運動百科全書》的作者說,“英格蘭學者把培根、洛克和牛頓闡發的令人信服的經驗主義傳入歐洲,洛克的經驗主義心理學改變了人們對人類心智的認識,促進了十八世紀的認識論,道德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所以,《美國政治學說史》的著者梅里亞姆斷言:“絕少證據可以證明,美國的革命理論的傾向,是由法國革命的偉大鼓吹者決定的”。但是另一方面,卻有充分證據證明,洛克和英國學派的學說起了主要作用。我們還可以肯定,法國的《人權宣言》在很大程度上效法美國的《獨立宣言》。所以,美國的革命先賢們,通過英國哲人而接受啟蒙思想的影響,所以他們的思考方式有濃厚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這一點極重要。所以托克維爾說:“歷史上偉大人民的政治教育,完全由作家來進行,這真是一件新鮮事兒。這種情況也許最有力地決定了法國革命本身的特性,並使法國在革命後,呈現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容貌”。而美國國父之一麥迪遜,早在1787年,就對參與美國革命的戰友們指出,社會中沒有抽象的公意,公民與黨派有各自的利益,社會就是要在這些不同利益的爭執和妥協中達成平衡。

 

問:那麼美國革命的參加者,他們又有些什麼特徵呢?

答:我們應該先指出,托克維爾並不否認思想家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只是指出,當時法國革命的參加者,對治理國家是外行。在他們的思想中,有一種傾向,就是要對以往的東西,徹底打破,這樣的傾向使具體的操作成為要麼就全有,要麼就全無,使社會沒有過渡期,必然走向極端。托克維爾認為,這應該歸罪於君主政體把這些社會精英摒棄於社會政治生活之外,使他們沒有可能在實際的政治活動中提出具體的施政方案,結果“政界彷彿始終畫分為兩個互不往來,彼此分割的區域。在前一個區域,人們治國理民,在後一個區域,人們制定抽象原則。任何政府均應以此為基礎,在這邊人們採取日常事務所要求的具體措施,在那邊人們宣揚普遍法則,從不考慮用何手段加以實施”。而在美國,同樣的理想訴求,卻有腳踏實地的具體實施方法。托克維爾說:“美國人彷彿只是貫徹實行我們作家的設想,賦予我們頭腦中的夢想以現實的內容”。這就是說,美國建國先賢,一樣懷抱推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社會的理想。但是他們知道如何去具體做。我們再看出席費城制憲會議的55位代表,其中三十一位受過各種高等教育,大多數是學者或科學家,甚至在這些人中有兩位大學校長,三位大學教授。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各個殖民地政府中任過職,有着財務、行政、法律方面的具體經驗。這些人從自己的實際的行政經驗中體會到,人性是不完美、多變的。指望一場革命能使人人成為聖人是幻想。而法國大革命中最活躍的思想家孔多塞,就相信人性的無限完美和社會的無限進步。約翰·亞當斯曾做過美國的駐法大使,他經常宴請當時有名望的法國知識分子。他承認他們個個博學通識,但總是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中。亞當斯甚至認為,他們對如何治理政府根本無知。他說,孔多塞如果僅僅是一位哲學家,那就很好。但他作為一位立法者,則非常危險,會摧毀他自己追求的道德。可是孔多塞恰恰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憲法起草人。他還專門設計了一套投票方法,給稱之為孔多塞投票法。而他本人卻在大恐怖其間,被逮捕關押,最後死在監獄中。亞當斯在談到這些法國革命中的領頭人時,指出他們過於追求完美,追求革命理想的即時實現。他說:“他們是在把一件完整的衣服撕成碎片,不留下一根完整的紗線”。

 

問:法國革命期間,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辯論,不是也很公開激烈嗎?

答:是的。但法國大革命期間的辯論,可以用你死我活來形容。經常有議員發表完自己的言論,下台就被抓起來,關進監獄,甚至送上斷頭台。吉倫特派、山嶽派、雅各賓派互相爭鬥廝殺。大家都知道羅蘭夫人,她是吉倫特派的核心人物,逮捕她是由國民公會下的命令,而國民公會卻是在衝進會場的暴民威脅下,通過的命令。所以,為了結束專制、追求自由而奮鬥的羅蘭夫人,在斷頭台上留下了那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而美國決定聯邦命運的制憲會議,卻是由各個殖民地推舉出的代表,在悶熱憋氣的屋子裡,反覆討論、爭執、投票、妥協而完成的。一切都是在平靜的氣氛中,爭吵再激烈也都不失君子風度。代表們都要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結果,但也知道留給對方足夠妥協的空間。大會主席華盛頓,每天端坐會場,安安靜靜地聽代表討論,沒說過一句話來施加自己的影響。所以人稱這費城制憲會議是奇蹟的127天。所以辯論和辯論不一樣,我們見過文化革命中紅衛兵各派之間的辯論,那種辯論的目的,是要證明對方是反革命,要打翻在地。所以,準備妥協的辯論,才是有意義的。而那種只想打倒對方,甚至靠暴力支持的辯論,不是辯論,而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歷史的結果,清楚地表明,美國革命最後以獲得一個陽光普照的永恆光明為結果,而法國革命,卻在閃電之後,又陷於黑暗之中,歷經雅各賓恐怖、拿破崙專制、波旁王朝復辟,七月革命,又是小拿破崙政變,重建帝國,在近百年的時間裡,血流成河,生靈塗炭。但是,說美國革命是一個陽光革命的成果,固然不錯。但是,憲法中有一個大妥協,就是關於廢奴問題。由於擱置而沒有得到最終的解決,後面引發了南北戰爭,這是另一個大話題了。好,聽友們,關於托克維爾,今天我們就結束了。總結一下,托克維爾是把自由當作革命目的的偉大思想家,對他極為豐富的政治和歷史哲學思想,這十四期的講座,也只是掛一漏萬,請聽友們多多包涵。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