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思想長廊

夢想與平等自由的追求者盧梭之八——有罪的父親 偉大的教育家

發表時間:

[提要]盧梭與他的情人兼管家特麗莎同居四十年,在生命將盡時才結婚。他們共有五個孩子,卻沒有一個由自己撫養,全部送到了育嬰堂。這是盧梭一生中最讓人詬病的事。但他卻在教育方面有一整套理論,被尊為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我們今天學校中實行的許多教育理念,正是盧梭提出的。他所寫的《愛彌兒》一書,是人類教育史上最重要的經典。

盧梭與他的教育學巨著『愛彌兒』
盧梭與他的教育學巨著『愛彌兒』 網絡照片
廣告

問:盧梭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育嬰堂一事,被伏爾泰到處散布,大加斥責。但盧梭卻以成為一個教育家嘲笑了伏爾泰,這事兒挺有趣兒,請你給聽友們介紹一下吧。

答:盧梭在《懺悔錄》中不止一次講過這件事兒。他先是不辯解,可也不自責,只是說他當時和特麗莎的實際狀況,使他無法撫養孩子,於是聽了別人的建議把孩子送到了育嬰堂。這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是件很平常的事兒,盧梭也這樣做了。但是後來他對這件事兒是深深悔罪的。在他的教育學巨著《愛彌兒》中,他講了一大段話,可以看作是他對這件事情的反思和悔罪。我把他的話講給聽友們,讓大家看看他悔罪的態度是不是真誠。他說:“一個父親生養了孩子,他的責任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他有義務為人類生育,他還有義務為社會培養一個能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他還有義務為國家培養公民。凡是有能力承擔此三項責任而不履行其責的人,那就是罪人。要是他只完成部分責任,那罪過可能更大”。

問:只完成部分責任,是不是說只生不養不教育?

答:我想你的理解很可能就是盧梭本人對自己的自責。他真心認為自己生了孩子卻未盡養育之責,所以他是個罪人。請看下面的話,他更是針對自己而發:“我們不能借口窮,或事務繁忙,或隨大流,看大家怎麼做而逃避自己親自養育孩子的責任”。這幾個借口正是盧梭在《懺悔錄》中談到自己把孩子送育嬰堂的理由。他那時確實說自己窮,又沒有時間,忙,而且很多人都這麼做,他也從眾。現在他悔罪了。聽他往下接著說:“諸位讀者,請你們相信我,一個人不管有什麼重要的大事兒要干,但他如果不去履行這些神聖的職責,我擔保他將來會為他的過錯淚流不止,而且眼淚絕不能安慰他”。我想這是他出自內心感受的真話。

問:是不是他拋棄孩子這件事兒促使他更關注教育問題?

答:很有這種可能。在啟蒙哲人中,他是最關注教育問題的一個,而且我們前面講過,盧梭的著作都和他本人經歷有關。你看他的生平,生下來就死了母親,童年時父親遠走他鄉,他是居無定所,學無所專,流浪、盜竊、騙吃騙喝,像個小壞蛋,可又一心向善,為人忠厚,俠肝義膽,而且苦學不輟,勤思不斷,又天縱英才,成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從自己身上就找出一個教育的範本,那就是遵從自然,倡導自由,激勵愛心,這三點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盧梭的教育思想,完整體現在他的《愛彌兒》中,這部書既像一部小說,又像一部觀察報告,還像一部教育哲學的著作。他以一位名叫愛彌兒的男孩兒為對象,從他出生一直到青年期結束,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講,他是怎樣教育愛彌兒的。書中有些細節,甚至講到孩子哭的時候該怎麼處理,當時這部書在法國,在歐洲幾乎成了育兒百科全書,很多婦女生下孩子就照着《愛彌兒》書中的指示,一步一步地養育孩子。在中國,《愛彌兒》的第一個中文譯本,1904年就從日本轉譯,傳到了中國,一些日本人的教育著作詳細介紹了《愛彌兒》這部書,當時那些留日的中國留學生,把這些著作帶到了中國,五四以後,啟蒙思潮席捲思想界,盧梭的教育理念也漸漸傳播開。

問:那就請你給聽友們介紹一下《愛彌兒》吧。

答:當然可以,但先要請聽友們原諒,因為這部書是一步巨著,譯成中文上下兩卷,900多頁,我們沒有時間一一介紹,我還是歸納一下盧梭的教育理念,讓聽友們有個線索,然後自己去讀書。這部書非常好讀,它沒有什麼複雜的哲學推理,抽象的理論概念,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首先,我們要知道盧梭的教育理想是什麼,一句話,教育孩子成為一個自由人。在盧梭看來,就是要孩子依照自然成長,保持淳樸的天性,他的基本的道德觀應該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這個自然本性就是善,而自由就是這個善的表現。盧梭認為:“出自造物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裡就全變壞了”。他的意思是說,所有的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的,他後來的所有的惡習都是在社會中學的,社會中有奴隸,那麼就會有人喪失自由,有人成為奴役他人的壓迫者。社會中有不平等,那麼人就會學着欺負弱小者,為自己謀取利益,為此傷害他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盧梭認為:“我們的智慧充滿奴性的偏見,我們的習俗在於統治、限制和強迫,文明人生為奴隸,死為奴隸,生下來裹在襁褓里,死後屍體被釘在棺材裡,而一生都被囚在機構之中”。在盧梭眼裡,人真是無往不在枷鎖中。怎麼辦?只有從孩子入手,徹底改變教育方式。盧梭提出了一些驚世駭俗的說法,比如,我們腦子裡的教育,當然是要教會孩子知識,可盧梭卻說,增長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品格,通過培養天然樸素、熱愛自由的品格,就能使社會向善好演進。所以教育孩子熱愛自由是一種道德責任,盧梭反覆強調這一點,這是他一貫的想法,正像我們在前面曾經講過的,放棄自由的人,就是放棄了做人的權利。所以盧梭反對給孩子們講一套道德規範,讓他們遵守,而是相信應該讓孩子保持生來的自然本性,大人所能做的第一個教育,就是引導孩子自然地去發展天性中的善,而不是給他一堆該做什麼的指示。

問:但是孩子畢竟要跟隨成人成長,而成人已經不是自然人了,孩子所受的影響不就是社會的影響嗎?

答:對,所以盧梭設想的教育,可以稱之為消極教育,他寧願不讓大人去教給孩子如何做,他甚至說,寧願給孩子一個封閉的環境,防止他們不自覺地接受了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當然這個消極教育被盧梭限定在從出生到12歲,也就是童年期。好,我們下次再接着談。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