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緬甸國內武裝衝突加劇 羅興亞人遭遇再受國際關注

發表時間:

根據緬甸官方公布的消息顯示,自8月25日以來地處該國西北部的若開邦內,多處警察局和軍事哨所遭到了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極端武裝分子們的襲擊。這一系列襲擊事件並造成至少17名平民在交火中死亡。緬甸國防軍隨後宣稱打死了370名極端分子,並損失了15名政府軍人員。目前該事件已造成超過400多人喪生,另有近6萬以羅興亞人為主的當地民眾成為難民,被迫背井離鄉前往領國孟加拉國尋求避難。另據聯合國糧食署公布的統計顯示,這一暴力衝突還造成近25萬羅興亞民眾失去了糧食供給,該組織並警告當地將隨時爆發人道災難。

緬甸國內羅興亞難民在前往孟加拉國邊境尋求避難的路上
緬甸國內羅興亞難民在前往孟加拉國邊境尋求避難的路上 路透社圖片
廣告

在過去一周中已有3萬8千多羅興亞人逃到了鄰國孟加拉國的境內。孟加拉國現已接納了近40萬該族群民眾。該國政府隨後表示已無力幫助更多的羅興亞難民,並作出了關閉其與緬甸邊境的決定。這也致使數千名來自緬甸,以羅興亞人為主的難民被困在了兩國邊境地區。與此同時,由部分羅興亞激進分子組成的名叫“若開羅興亞救世軍”的武裝力量,已經宣布對這一系列襲擊事件負責。而緬甸政府軍首領則於周五宣稱,將與全國團結一致,徹底打擊發動襲擊的羅興亞武裝分子。由於該事件直接造成的人員傷亡之多,並嚴重破壞了當地的和平穩定,其也被認為是近5年來在緬甸若開邦所發生最嚴重的一起武裝衝突事件。

據了解,發動此次針對緬甸軍警力量襲擊的“羅興亞救世軍”武裝是一隻原名“堅定信仰”運動,由部分國內少數族群羅興亞人中的伊斯蘭激進分子所組成的反政府武裝組織。該組織主要活動範圍涉及若開邦北部的叢林地區。該組織宣稱其目標是為了在當地建立一個“民主的羅興亞穆斯林國家”。他們並在對外宣傳中向“暴虐的緬甸政權”予以譴責和批判。然而對於緬甸政府來說,這是一隻由伊斯蘭極端分子們所組成的“恐怖組織”。這一組織的成員還涉嫌犯有僱傭兒童軍隊、製造屠殺、在當地燒毀居民住所和財產等罪行。

然而這些來自官方的指控遭到了“羅興亞救世軍”方面的全面否決。該組織成員反而宣稱:“政府軍和“佛教極端分子”犯下了部分上述罪行”。就此,聯合國曾於今年2月份發布了一份特別報告,該報告引用了現已逃離至孟加拉國的部分羅興亞人證詞,指責緬甸軍警在對該族群居住地的清剿活動中有着針對性的肆意逮捕、強姦、縱火等甚至涉及種族屠殺的暴力行為。但緬甸政府特別委員會則在隨後發表的中期調查報告中,對聯合國方面的這一說法同樣加以否認。

據統計,在人口超過5千1百萬人的緬甸境內,生活着大約有110萬的羅興亞人。與主要信奉佛教的緬甸居民不同,這些羅興亞人是生活在與孟加拉國交界的伊斯蘭教信徒。他們並自稱是歷史上來到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後裔。但事實上,緬甸境內羅興亞人的祖先大多都是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從現今孟加拉國和印度境內被運送到當地作為勞動力的外來移民。

雖然在外表上羅興亞人與在佔多數的若開人並無不同,但在緬甸國內社會中前者大多都被看作是是來自孟加拉國的難民,而並不是公認的緬甸國民。同樣儘管他們生長在緬甸境內,但並不擁有該國的公民身份,在生活中也得不到基本的社會保障。羅興亞人在緬甸國內的行動和土地擁有權甚至還進一步遭到了當局的限制。正因為宗教信仰和公民身份不被認同等多重原因,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和信仰佛教的若開族群就長期不和,雙方之間頻頻發生暴力衝突。特別是在2012年兩邊發生的暴力衝突進一步升級,在長達數月的相互襲擊中至少造成82人死亡,另有2萬5千多當地居民失去了他們的家園。

事實上,緬甸羅興亞人的不公遭遇還是在以往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例如國際特赦組織和人權觀察組織等世界知名民間力量,都多次為他們的生活處境發聲,並同時向緬甸政府施壓。美國政府和國會也持續表態希望緬甸官方能停止對國內羅興亞人的歧視和迫害。聯合國也一直向逃亡到周邊國家的羅興亞人提供人道援助和關護行動。

對於這一最新發生的系列暴力事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於周五發表公開聲明,就緬甸政府軍過度開展安全行動的情況表示關切。他並敦促軍方能剋制和冷靜,避免人道災難在當地的出現。中國方面,外交部發言人則對這一暴力事件加以譴責,並向無辜死難者和他們的家屬表示哀悼。而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同樣在周六宣稱:“希望緬甸領袖昂山素季依靠她個人“卓越的品質”,從而結束在該國針對羅興亞少數族群的暴力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曾在昂山素季的要求下,緬甸政府在去年9月與安南基金會成立了若開邦諮詢委員會。該機構任命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出任主席,並希望在熟悉當地矛盾的緬甸國內外專家的幫助下就羅興亞人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據悉該機構經研究後,於今年8月再次重述了與羅興亞人身份和公民資格有關的問題,並對緬甸政府進行特別呼籲,希望當局能保障他們的行動自由,解決根源性問題,從而在當地達到減少族群暴力衝突事件發生的目標。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