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馬克龍/勒龐對決與國際意識形態鬥爭

發表時間:

5月7日將舉行法國總統大選二輪投票,無論結果如何,它都將給法國留下一道深刻的歷史痕跡。除此以外,這也是一次觸動全世界的法國國內政治事件,是馬克龍當選?還是勒龐當選?結果將對法國,對歐洲,乃至全世界產生影響。

馬克龍Emmanuel Macron (En Marche ! ) 和馬克龍對決勒龐 Marine Le Pen (Front national).
馬克龍Emmanuel Macron (En Marche ! ) 和馬克龍對決勒龐 Marine Le Pen (Front national). Alain Jocard, Eric Feferberg / AFP
廣告

不論是美國選民,還是法國選民,參與投票活動都為選出一位本國的總統。如果美國選民並不在乎特朗普當上總統會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的話,法國選民也不會更優先地考慮投票結果對歐盟前途的影響。

馬克龍與勒龐對決的這次法國總統大選,是否觸動或影響到自己國家以外的世界?當下,意見分裂的法國選民並不一定都能對此有清晰地認識。雖然世界已經“全球化”,但不少法國選民還只是從自身所處的地位和視角看問題,而在兩位觀點截然不同的總統候選人中進行選擇,也可以棄權或投白票。而大多數法國媒體也沒有精力討論法國大選與國際間的互動關係。

反歐洲的民粹黨候選人勒龐在一輪投票後修改了退出歐元單一貨幣的主張,但她提出的既保持歐元又恢復法郎的兩套馬車的貨幣計畫,更讓法國選民感到莫名其妙。曾經準確預測馬克龍將在首輪投票中以微弱優勢領先勒龐的民調顯示:馬克龍將在這次法國總統選舉的最後一輪投票中贏得決定性勝利,獲得超過60%的選票。

對此,一些法國以外的國際媒體做出分析並預測:如果馬克龍贏得法國總統選舉的話,感到歡欣鼓舞的將是布魯塞爾的歐盟和歐盟雙動力之一的德國,失望者將是克里姆林宮和特朗普治下的白宮。倫敦對馬克龍當選的反應則是喜憂參半。

的確,美國總統特朗普並不掩飾他對勒龐黨的支持。法國大選一輪投票前三天,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發生了針對警察的恐怖襲擊,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推特宣告:該事件將影響法國大選的投票意向。可是他的這一判斷卻並沒有得到投票結果的印證。這可能也是特朗普直到現在不再對法國大選發表任何評論的原因。

馬克龍與勒龐對決的法國總統大選為什麼觸動全世界?較深層的原因在於:他們之間的政治對決已成為西方世界國際意識形態鬥爭的一部分,因此世界其他地區懷着強烈興趣密切關注此次法國大選的投票過程和結果。

英國金融時報網4月26日發表該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撰寫文章,題為《馬克龍、勒龐與民族主義的局限》。文章認為: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確認了國際政治中的一種新趨勢。在一個又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分界不再處於左翼與右翼之間,而是處於民族主義者與國際主義者之間。對民族主義者而言,2016年是突破性的一年: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唐納德·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民族主義政 黨在波蘭和匈牙掌握得了政權,歐盟的創始核心成員仍在抵制着民族主義潮流。

馬克龍的獲勝前景將被視作法國及歐洲大陸大部分國家將繼續留在國際主義一邊的跡象。重啟法德“發動機”的機會也將受到布魯塞爾的歡迎,雖然這種興高采烈也許又會是一廂情願的,因為之前的幾位法國總統也都是挺歐派並主張推進經濟改革,但他們卻都沒能讓法國走出低增長率、高失業率和債務不斷上漲的循環。

普京曾經高調會見勒龐表示對其支持,俄羅斯一家銀行還大舉放貸給勒龐的國民陣線,支持勒龐當選已經成為克里姆林宮推動歐盟亂局的一部分,因此俄羅斯對馬克龍可能勝選的失望也會更加強烈,因為他是最為強烈支持對俄羅斯實施強硬路線的法國總統候選人。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英國對馬克龍勝選的反應則將是喜憂參半更加複雜。雖然英國首相特里薩·梅政府反對將英國退歐比作一次民族主義情緒的發作,強調英國將繼續支持自由貿易以及強有力的歐盟。但英國面臨的問題是,歐盟顯然已將英國退歐視為歐洲內部民族主義的一次體現,並抱持非常堅決的態度。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馬克龍獲勝,對英國來說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因為馬克龍代表了強大和統一的歐盟,是那個梅政府聲稱想要的歐盟。 但從倫敦自身的角度來看,難處在於這種強大和統一很可能表現為對英國退歐持非常強硬的立場,會要求英國支付高額“分手費”,抵製為英國安排的任何特殊協議,無論是關於人員自由流動還是金融服務的。相反,如果是勒龐獲勝的話,將讓歐洲轉向一個新的危險方向,但可以幫助緩解英國退歐的“分手費”矛盾,使其成為一個小問題,因為勒龐當選法國總統的話,歐盟本身可能都不復存在。

歐盟本身擴大和自身諸多問題使其難以承受“全球化”的衝擊,重重危機下的西方國家誕生出越來越多的民粹主義領袖。美國CNN評論指出:如果馬克龍勝出,也許將為西方政治家們找到了一條既能受歡迎,又能保持自身觀點的非民粹主義新路。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