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解決朝核危機不可能無視戰爭遺產

發表時間:

美朝領導人新加坡峰會日期臨近,周末版法國《世界報》圍繞這次歷史性會晤發表特別專題,回顧朝鮮問題形成的歷史淵源,梳理美朝兩國彼此間的不信任的原因,邀請韓國首爾民間智庫“世宗研究院”(Sejong Institute)朝鮮問題專家鄭相昌(Cheong Seong-chang)解讀朝鮮半島近期令人意外局勢轉變,走訪目前已經關閉的開城工業園,測試半島南北關係溫度。

廣告

該報駐東京特約記者Philippe Pons 的長篇文章追溯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歷史,認為美朝領導人新加坡峰會要想討論朝核危機,就不可能忽視朝鮮戰爭留下的遺產。這是冷戰時期的第一場武裝衝突,留下了許多痛苦的記憶,而這場戰爭自1953年的停戰協定以來,一直並未結束。文章寫道,全長288公里的雙層鐵絲網由東向西,將半島一分為二。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三八線附近,戰爭的印記書寫在景物中,也留在每個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新加坡峰會上可能就朝核問題達成的任何協議都意味着結束這種戰爭狀態。但這場造成近四百萬人喪生的戰爭在美國卻常常被稱作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因為它並不光彩。雙方都有暴行,而戰爭的結果是雙方幾乎又各自退回原點。文章引述為《1950年以來朝鮮戰爭及其戰略意義》一書後記的作者Jean Dufourcg指出:但人們不能繞過這場戰爭,因為在從黃海到日本海間的地區,僵持的戰略形勢仍然帶着這場戰爭的印記。如今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結束這一地區的戰略冷戰。《另一場冷戰》的作者,美國人類學學者Heonik Kwon指出 ,朝鮮半島的政治未來的設想與戰爭淵源的分析密不可分。它是美國在該地區加強日本、台灣、菲律賓島鏈來防堵中國的戰略起點。然而長期以來,對這場戰爭的歷史分析集中於事件的直接起因,也就是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入侵南部。以美國為首的、包括法國在內的16國聯軍得以打退了已經幾乎控制半島南部的北朝鮮軍隊,直逼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這一戰略錯誤導致中國志願軍反攻,又將國際聯合部隊打回到三八線以南,雙方傷亡慘重。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和韓國學者重新認識這段歷史,認為朝鮮戰爭首先是一次內戰。這種新認識不否認金日成挑起戰爭的責任,也不否認斯大林在戰爭爆發中的作用,但內戰從來不是由一方單方面挑起,而是一種進程的結果,其原因來自此前各種事件的疊加。而人為地將半島一分為二本身就是戰爭。蘇聯在戰爭爆發中有其作用,但他們並不是戰爭的挑起者。而戰爭本身又引發了相關各方一系列的戰略誤判。北方很快佔領了南部,但南部百姓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歡呼解放者到來;斯大林錯誤地認為美國人不會出兵,但美國想要通過朝鮮問題試探剛剛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否堅固。同時美國的戰略決策者又錯誤地判定定中國不會幹預。

平壤、首爾以及中國丹東三地的朝鮮戰爭博物館對戰爭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講述,但這場兄弟自相殘殺的戰爭留下的傷痛顯而易見。這場“被遺忘的戰爭”的遺產痛苦但卻不可繞過,它是東亞地區力量對比格局重組的起點。簽署一項和平協議終結這場戰爭意味着終結冷戰秩序,因為半島的南北分裂是冷戰的最後一個標誌。但這篇文章寫道,和平協議可以結束朝鮮戰爭,但並不能由此而帶來該地區的穩定。停戰協議簽署65年後,當地形勢已經徹底改變。無論是中國、日本,還是朝鮮、韓國都不再是50年代初的樣子。朝鮮半島的穩定意味着中國、朝鮮和韓國,美國、日本以及俄羅斯的主要相關國家,談判達成一項多邊集體安全協議,結束非軍事區兩軍對壘的局面。但徹底推翻冷戰形成的格局需要時間。

Philippe Pons在另一篇文章中強調美朝兩國間的彼此不信任。文章以1994年達成的《美朝框架協議》以及2005年在六方會談框架下就朝鮮去核化問題取得的成果最終失敗為例,引述控制武器協會負責人Daryl Kimball在美國CNN電視台採訪中的表述指出,朝鮮不遵守承諾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美國不會遵守承諾。Philippe Pons就此寫道,同樣的陰影有可能也籠罩本次新加坡峰會。

首爾民間智庫“世宗研究院”(Sejong Institute)朝鮮問題專家鄭相昌接受《世界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金正恩確實準備放棄其核計畫,但條件是美國對其安全做出強有力的保證。他表示,金正恩年初突然轉向雖然開始時令人意外,但當時在國際制裁下,朝鮮垮台倒閉幾乎已經不可避免。金正恩本人認識到了社會主義體制與市場經濟不配套,希望走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道路。韓朝關係年初開始解凍時,金正恩當時還未必決心放棄核武器,但韓國總統文在寅將韓朝對話與美朝對話掛鉤,而美國又要求對話必須討論核問題。如今,倘若美國確實對朝鮮政權做出保證,金正恩願意放棄核武器。但韓國與美國應當減少聯合軍演,美國也需要與朝鮮簽署一項互不侵犯條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