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台灣立院修法「中華奧委會」名稱化險為夷

發表時間:

台灣立法院在8月31日三讀通過「國民體育法」修正案,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民進黨和時代力量本來打算連手把「中華奧委會」的名稱改為「國家奧委會」,但在最後階段不得不放棄,仍保留原有名稱「中華奧委會」。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呢?獨派為什麼要動這個手腳呢?

圖為台灣總統蔡英文
圖為台灣總統蔡英文 路透社照片
廣告

●台灣立法院在8月31日三讀通過「國民體育法」修正案,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中華奧委會」的名稱被保留了,據說,其間經過了一番拉鋸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起源於今年五月,立法院初審「國民體育法」,本來這次修法重點根本不在「中 華奧委會」或「國家奧委會」的名稱,但台灣有些台獨派,看到「中華」兩字就覺得不爽,於是部分民進黨立委和時代力量立委連手,要求修正,凡是章節的名稱和條文的文字,只要有「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都改成「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比如,有一條修改之後變成「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為法人,系經國際奧委會承認之我國奧委會代表」。

時代力量堅稱,國際奧委會的憲章都是以「國家奧委會」來稱呼各國的奧運組織,將「中華奧委會」正名為「國家奧委會」並沒有違反國際奧委會的規定,但台灣不必先框住自己;另一立委張廖萬堅則認為,不要率先矮化自己,這樣的更改,具有「主權、主體性」,最後初審通過.

●時代力量立委所說的是真的嗎?還是這只是獨派要「去中國化」的步驟之一呢,藍營有什麼反應呢?

其實,時代力量是隔行如隔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國際奧委會憲章並不完全如此。就在「國民體育法」初審通過後,親民黨認為不妥,並擔心這樣修改,可能導致台灣的運動選手未來無法參加國際比賽,因此提出異議,要求協商,於是整個三讀過程延宕到八月底。

這回局勢大不相同了,因為2017世大運剛剛結束,台灣選手錶現不錯,獎牌數排名第三,且有舉重等多項打破世界紀錄或亞洲紀錄,全台灣民心凝聚,政府還舉辦了「台灣英雄大遊行」,所有關愛都在優秀的運動員身上。

就在立法院打算進行三讀的8月31日,中華奧委會緊急發表聲明,說明奧運憲章里,什麼叫做「國家奧委會」,更說明這樣修改的嚴重後果,立刻引起全國關注,連執政黨民進黨的立委也不敢亂出主意了。

●「中華奧委會」的聲明是怎麼說的呢?

中華奧委會提到,雖然奧委會憲章規範是以「國家奧委會」稱呼各國奧委會,但規範中還包括了其他文字,比如,「奧林匹克憲章中國家一詞,系指為國際社會所承認之獨立國家」、還有,「國家奧委會的名稱必須反映其國家領土範圍和傳統,且須經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核准。」

更重要的是,中華奧委會詳述了國際奧委會「Chinese Taipei」名稱由來的那段歷史!

台灣曾經因為名稱問題,1970年到1990年選手全部被排除在亞運門外,也無法參加1972及1976的兩屆奧運會,及所有單項運動總會舉辦的國際賽事。20年間台灣優秀選手的努力及付出完全被犧牲了。直到1981年中華奧委會跟國際奧委會簽署了協議,定英文會名為Chinese Taipei,從此得以享有跟國際奧委會大家庭全體成員同等的所有權益,包括參賽、參加國際會議及舉辦國際賽事等。國際奧委會並且協助Chinese Taipei這個成員,重返所有的國際單項運動總會,結束了台灣被國際體壇孤立了長達20年的慘痛局面。

中華奧委會警告說,「國民體育法」對中華奧委會專章名稱的修訂,萬一被國際社會或組織,解讀或認定為偏離台灣與國際奧委會的協議或其憲章,恐怕會影響台灣在國際體壇的地位與權益,進而影響選手參賽的權利跟機會。如果處理不當,未來選手恐將再度失去國際舞台,也失去為國家發光發熱的機會。

就是因為這篇關鍵的聲明,讓台灣朝野立委,特別是民進黨立委紛紛收手,但時代力量仍不死心,最後表決時,時代力量的五票仍然反對改回中華奧委會,但已經影響不了大局了。

●不過據說,台灣內部仍有部分人士在推動「去中華化」的活動,仍想變更國際體壇對「中華台北」的稱號,可能會成功嗎?

國際體壇的「中華台北」名稱,要變更可能很難,但「去中華化」的行動無所不在。比如,最近有些團體和政治人物就想要降低高中國文教科書中,文言文文章的比率,大量放入台灣當地作者的文章,也引起許多學者抗議。奧委會名稱這方面,據了解,也有人在準備一連串「去中華化」的活動。今年二月,由島內親綠媒體主辦的「台灣奧運旗歌我來設計」活動,曾公開邀請民眾重新設計台灣的「奧運會旗」和「會歌」,當時有關新會旗設計比賽,共有200多件作品參加,一半以上從台灣島嶼的造型發想,並都強調,希望代表台灣的旗幟能在未來的奧運會場現身。

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當時也曾介入這項活動,他說,希望台灣人以「台灣」的名義參與2020奧運,別再用「不三不四」的旗幟。這的確也代表了台灣部分民眾的心聲,在剛結束的世大運中,獨派就不斷在會場遊行示威,主張「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中華台北」,這些口號,對於不熟悉歷史的人,特別是年輕族群來說,會覺得理所當然。只是一出了台灣,進入國際社會,這些主張,恐怕就要碰壁了!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