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環球時報英文社評: 六四讓中國對政治動蕩有了"免疫"

發表時間:

再有不到一天的時間,曾經波及中國全國、幾乎各社會階層參與、震撼世界輿論的八九64民主運動就將迎來整整30周年,中國官方一如既往諱莫如深,觀察指對峙升級中的中美貿易戰更提高了北京當局對六四的敏感神經,有關六四話題及30周年紀念幾乎在公共媒體和網絡全面消失,然而在這一整體的靜默下,《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透過其英文版周一少有地就六四發表社論,稱30年前的天安門鎮壓讓中國對抵禦“政治動亂”產生了免疫。

1989年 5月17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要求民主的學生示威
1989年 5月17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要求民主的學生示威 REUTERS/Ed Nachtrieb
廣告

“環球時報”的這篇社論說,1989年6月4日的“事件”已成為一個被遺忘的歷史事件,而這種遺忘得以讓中國持續取得其驚人的經濟發展。

社論這樣寫道:“自從事件發生以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社論表示“天安門事件給中國社會打了疫苗,將大大提高中國未來抵禦任何政治動蕩的免疫力”。

“環球時報”的這篇社論發表在其英文版上,沒有在其中文版中出現,也沒有提供網絡版內容。

這並不是“環球時報”第一次就六四發聲。2015年六四26周年期間,就一封在美中國留學生對六四屠殺真相至國內同學公開信,“環球時報”也曾發社評譏諷和打擊該公開信,反而引發中國網民對相關話題的興趣,社評隨後被當局撤下。而此次有關六四讓中國對政治動蕩“免疫”的社評以英文版發表,也再次體現了中國媒體報道的“內外有別”

發生在1989年春、持續近兩個月的89民主抗議運動,幾乎涉及中國各個階層及所有大、中型城市。要求民主改革、反對官倒腐敗等訴求的大學生及市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持續七周的大規模示威,在6月3日-4日凌晨的當局軍隊鎮壓下戛然而止,鎮壓所造成的死傷人數,從數百人到上千人,說法不一,而在整整30年後,這段歷史在中國仍然是敏感禁忌,官方從未公開過對六四死傷數字的統計。

在對事件的歷史定性上,官方從最初稱為“反革命暴亂”,到後改稱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2019年起又改稱為“政治動亂”。

“環球時報”在周一的社評中說,“今天的中國顯然不存在重現30年前動亂的必要政治條件,中國已經從前蘇聯、南斯拉夫和一些阿拉伯國家所發生的政治悲劇中吸取了教訓”。

與“環球時報”社評語出一轍的是,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稍早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會議上的發言,他在被問及六四時說,三十年前,當局向天安門廣場派出坦克軍隊鎮壓和平集會的抗議者是“正確的決定”,此後,中國變得更加“穩定”。魏鳳和表示,30年來中國經歷的重變革證明了這一點,由於中國政府當時採取的措施讓“中國享有了穩定和發展”。

法新社的報道提到,像“環球時報”有關六四的社評文章一樣,魏鳳和的這一表態在中國國內媒體上並沒有報道。

與中國對六四的諱莫如深和歷史認定相對比的是,在中國境外對六四30周年的各種紀念活動正在各地陸續籌備展開,不少國家官方在紀念日到來之際也再次表明立場,譴責當年動用軍隊鎮壓學生和市民的做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特加斯5月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六四事件”是一場“大屠殺”,她表示美國將與國際社會一道繼續要求中國公開死亡人數以及被拘捕、失蹤者的下落。同時她也對中國政府在六四30周年臨近時封鎖打壓異見人士的狀況表達不安。

在海峽對岸的台灣,台灣總統蔡英文6月3日在總統府會見“海外民運人士認識台灣民主人權”參訪團時,講話講六四和40年前發生在台灣的美麗島事件相對比,稱這兩大事件都是民主發展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關鍵點,台海兩岸都曾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但之後開始了不一樣的發展路徑和速度;台灣很堅定地選擇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中國雖然在這幾年經濟發展有進步,但在人權自由上受到很大的限縮“很可惜”。蔡英文表示台灣將會堅守民主價值,同樣也關心中國大陸的民主與人權發展這一個“普世價值”。台灣政界力促北京平反六四,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說,六四是近代史的悲劇,台灣前行政院長賴清德評價六四不僅是愛國運動,也是民主運動的開端,而時隔三十年,中國仍未平反六四,沒有給予六四在歷史上正確的定位。

台灣陸委會周一則以新聞稿的形式,呼籲中共正視歷史錯誤,早日真誠道歉,平反六四,讓受難者得以安息,推動民主改革。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