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台灣還是“中國台灣” 金馬獎發言引發兩岸身份認同激辯

發表時間:

備受全球華人矚目的第55屆金馬獎,於11月17日晚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這一華語電影盛宴吸引了667部不同類型的電影報名,及眾多來自兩岸三地和海外的電影從業者們熱情參與。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製片人與導演傅榆接受採訪資料圖片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製片人與導演傅榆接受採訪資料圖片 DR網絡圖片
廣告

當晚的頒獎典禮上更是群星璀璨,像中國大陸著名導演張藝謀 ,著名演員鞏俐、徐崢及來自香港的陳奕迅、劉德華等巨星們,都攜手台灣影人一起參加了這一華語文化圈的盛宴。最終,首都獲得金馬獎提名的張藝謀憑藉《影》奪得最佳導演,以現實作為題材的電影《我不是藥神》男主角徐崢,憑藉其出色的演技摘得影帝桂冠。而之前主要從事舞台表演的台灣女演員謝盈萱,也憑同志題材影片《誰先愛上他的》奪得影後。此外,青年導演胡波的遺作;描述四個東北底層小人物陷入人生困境尋求救贖故事的《大象席地而坐》,並獲得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改編劇本獎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三個獎項。由於胡波本人在去年10月自縊身亡,他電影的成功也引起無數人噓唏。然而,這些題材各異且足夠出彩的電影,及眾多德高望重業界大佬攜手流量明星的出現,都未能成為當晚典禮上的真正熱點。反而是,一個出生於1982年的台灣本土女紀錄片導演傅榆,憑藉其帶有“台獨”色彩的獲獎感言則成為了本屆金馬獎,甚至在兩岸間輿論暴風眼的中心。傅榆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影片名叫《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她耗時6年所拍攝的紀錄長片。

該片以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生運動為背景,圍繞着在此次學運中成為領袖的陳為廷、及同樣積極參加台灣社會運動的一名大陸交換生等人物的成長故事,講述了他們在長時間中通過參與社會運動所遭受的衝擊和影響,及擁有不同身份符號的兩岸年輕人作為個體,如何在社會運動里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她在拍攝這部電影前還參與了短片《不曾消失的台灣省》、太陽花學運紀錄片《太陽,不遠》、還有記述大陸在台學生參與當地社會運動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等作品的拍攝。傅榆在當晚發表獲獎感言時,除了首先向家人和製片方等致以謝意外,她還發表了一番涉及當下熱門政治問題的爭議發言。傅榆說,“很多人以為這部影片在講政治,其實它在講青春。” 她接下來說,“青春很美好,但是青春卻也是最容易犯錯的時候,也是容易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的身上,這種錯誤不僅可能發生在人對人、或是國家對國家,希望我們的國家可能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話音未落,鏡頭轉給台下的觀眾席,雖然有很多到場的嘉賓為傅榆的講話鼓掌喝彩,但明顯可以看出包括金馬執委會主席李安等人臉書所顯露出的不適感。事實上,在影視界大型頒獎典禮上,有獲獎者發表政治性言論在西方並不少見。例如上世紀70 年代,馬龍·白蘭度曾讓一位印第安少女代替他出席頒獎禮,並公開拒絕接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獎項,以此顯示他對美國印第安人在影視中受歧視的抗議。近來隨着爭議總統特朗普的上台,及諸如“我也是”和少數群體權利運動的發展,知名的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台前台後已經成了影星們作為公共人物,就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表態的最佳平台。為抗議好萊塢性侵事件,參加了2018年金球獎頒獎禮的大部分女星都身穿黑色禮服走了紅地毯,以示對好萊塢性侵醜聞以及性別不平等的抗議。顯然,在傅榆金馬“台獨發言門”前,華語娛樂圈的大腕們出於各種原因,並未有過將這樣的場合當作發表政論平台的先例。

面對突然有人將原本應其樂融融的兩岸三地電影界聚會,升級成為了涉及到政治站隊的場面,隨後上場的上屆金馬影帝,來自內蒙古的演員塗們則在上台頒獎時發言說:“你好,大家晚上好,特別榮幸再次來到中國台灣金馬做頒獎嘉賓。這次見到很多熟悉面孔,接觸很多新面孔,認識很多新朋友,我感到兩岸一家親。” 獲得最佳男主角的大陸影星徐崢也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委婉地說道,“我們聚在這裡像一家人一樣,我相信中國電影會越來越好!”對此,李安在後台接受採訪時稱,“我們希望就藝術論藝術,不希望有任何的政治事件或其他的東西來干擾,藝術是很純粹的。我希望大家能尊重這一點,金馬獎能有今天這樣的成果,今天有95%以上的影人都出席了,在華語區沒有一個影展可以這樣,所以金馬在大家心裡是有分量的。請大家給電影人一點尊重。”典禮中,本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鞏俐原定會與李安壓軸頒發最佳劇情長片,但最後只有李安出場,她坐在台下沒上台。毫無疑問,傅榆的發言讓頒獎禮本該放射的娛樂話題,轉化成了一場有關兩岸之間身份認同的爭論和激辯。

大陸方面,一則由微博“共青團中央”重新轉發的包含台灣、南海在內的中國地圖得到了網民們的積極跟風。參加了頒獎禮的鄧超、 胡歌等明星也將這一圖片在微博上紛紛轉發,就連深受“偷稅門”影響的範冰冰也在微博上打破沉默,表達愛國立場。他們還在原圖上加上了諸如“我深深的愛着這個國家” 、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等愛國標語。此外,塗們口中的“中國台灣”發言,也得到大陸網民的積極認同和高度稱讚。官媒《環球時報》還特意為此發表了題為“發言風波傷金馬獎,兩岸影人都不悅”的社評。社評稱,“傅榆在台灣的生活難免受到島內那些“去中國化”現象的影響,形成了她個人的錯誤認識。而她的發言可謂折射了島內政治和教育現實的一面”。文章說,“在台灣政壇和媒體上比傅榆說的話更激進的有很多,問題在於傅榆把這樣的話帶到了金馬頒獎典禮上。這是對金馬獎的不尊重”。其還提到台灣“九合一”選舉將於24日舉行,社評批評台灣民進黨當局暴露出借傅榆事件炒熱兩岸議題的強烈願望,並稱,“台灣民進黨當局如果支持這樣的行為並且參與炒作,是為了自己短期的政治利益,而傷害台灣的大利益。就大陸這邊來說,一個年輕紀錄片導演說幾句話,無論她說什麼,對我們都不構成大事”。

當晚發言風波爆發後,有大量的網民其中不乏來自中國大陸的網民以翻牆的形式,向傅榆個人的臉書賬號進軍,對這一事件發表他們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表示對她敢說敢講的認可,但更多的則是對這位“台獨”同情者的謾罵、駁斥和對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立場的支持。事件主人公傅榆則在周日發表長篇聲明,對由這一事件所引發的爭議做出回應。她在聲明中就多個網友提出的問題做出了回答。她指出,許多媒體昨晚報導《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一部“太陽花學運”紀錄片。但她說,其實該運動只是這部片的一部分,片名中的“我們”,指的是一位台灣學生、一位中國學生,和我自己。傅榆稱,“這部片不只是在記錄我們一起經歷的台灣大大小小社會運動的過程。我最初的構想,其實是想探究:在台灣國內,及台灣與中國、香港之間,懷抱不同國族認同、具有不同政治立場的年輕世代,是否能夠透過對話,來理解彼此的立場與差異,甚至共同合作?”

面對大量的批評留言,她則回應稱,“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公民社會存在着大量的誤解與仇恨,這是長期累積下來的事實。我的創作就是想處理這個問題。如今這個場面,不見得是結果,而或許能是另一場對話的開始”。另對在頒獎台上有部分領獎、頒獎者接續說出“中國台灣”、“兩岸一家親”等言論。傅榆稱,“我尊重,但當然不能同意”。她還否定了是一時激動,或是受到民進黨指使才做出如此發言。她強調,“我這部創作最終想說的,其實是:我們的政治不應該總是投射期待在某個個人身上,而是靠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她並表示,無意讓自己也成為另一個被投射過度期待的對象。傅榆稱,“作為導演,我會持續用我的作品說話”。此外,台灣總統蔡英文還於當天加入論戰,她在臉書上帖文稱,“我們從來沒有接受過‘中國台灣’這個說法,也不會接受這個說法,台灣就是台灣”。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