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潘永忠談新書: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

發表時間: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今世界,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媒體承擔著向社會公眾傳遞訊息的重大責任,往往起着主導輿論導向的作用。新聞媒體的自由關涉着廣大民眾利益的大事。但是至今,在全球範圍,新聞媒體自由仍然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願望。特別是在中國,新聞媒體出版尚受到種種限制。

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秘書長潘永忠在新書發布會上
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秘書長潘永忠在新書發布會上 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
廣告

旅居德國的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秘書長潘永忠先生所著《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一書最近在台灣問世。潘永忠先生在此書中,回顧了中國自古以來對新聞媒體進行審查的慣用手法,追本溯源,分析了現代中國新聞媒體、言論自由等獲得民主國家承認的價值觀受到嚴控的現狀和原因。潘永忠先生接受了本台的採訪。

法廣:首先請談談你撰寫和出版《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一書的初衷。

潘永忠:從客觀上來說:去年年初,荷蘭的伊娃•塔斯基金會(the EVA TAS FOUNDATION, Amsterdam)組織了一個項目,希望出版一本有關中國新聞出版審查制度的書籍。廖天琪老師向該基金會推薦我來承擔這一任務,其實我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在廖老師的鼓勵和支持下,我接受了這個項目。

從主觀上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解釋:

1、新聞、寫作、出版自由是現代社會政治文明的基礎。

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已被現代政治文明社會視為共識。《世界人權宣言》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都確認了言論自由基石的重要性。比如:「人人有權在不受干涉下持有意見及主張」與「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發表主張和意見,此項權利包括尋找,接收和傳遞資訊和思想的自由,而不分任何媒介和國界。」

2、新聞媒體的監督是現代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平台。

一個健康的政權必須有監督有制衡,民主國家政府是通過反對黨、議會、新聞媒體、民間社團等監督和制衡政府的運作。而新聞媒體是非常的重要,它是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也是政府施政的一面鏡子。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亦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潤滑劑和清道夫。

3、社會政治變革,都從新聞、寫作等鬆綁啟動。

近30年來的世界民主潮流經驗,社會政治變革,首先是讓新聞、言論、寫作鬆綁。中國談社會改革,從鄧小平開始提出,至今超過了30餘年,社會政治變革的前沿(前期)目標,即解除黨禁報禁,言論、寫作、出版自由。西方社會在探討中國的改革之路,都會提出和探討這一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寫作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這一步始終邁不出呢?原因何在?

4、言論、寫作、出版自由是中國社會千年頑症。

人們常說:以史為鑒,將歷史作為一面鏡子。探索和研究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就是為了時刻提醒世人,警醒社會。

法廣:你在《走進中國新聞出版審查禁地》一書中,首先注意到:出版審查制度並不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產物。請談談,在中國古代,發生過哪些控制輿論自由的典型事例?

潘永忠:任何事物,淵源有自,流風遺跡,承上啟下,相沿成俗。出版審查制度,並不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產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均有自己的歷史延續和傳承。追本溯源,自古以來,中國的君王為了統治臣民,也有近似於出版審查的相關措施,或者稱之為手段。

普遍的說法: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公元前213-212年),開創了中國歷史對書籍的禁令。其實這不甚嚴謹,早在商鞅變法中就有「燔詩書而明法令」(公元前356年),才是最早的禁令。燔,意即焚燒、燔燒。詩書,指儒家的書籍,以《詩經》、《尚書》為代表。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焚燒儒家的書籍,使人們的思想受到控制,法令明確,被國人遵守。韓非也說:「儒以文亂法」,一些過時的儒學思想反而會阻礙變法的進行,這應該是燔詩書而明法令的最重要原因吧。

還比如:禁止讖緯之學。中國歷史上再次大規模的禁書泛起,是從西晉開始。公元267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禁星氣、讖緯之學。」簡單的解釋:「讖」是一種隱秘的語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兇,告人政事。

大家都知道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其中有這麼一段故事,魚腹丹書,篝火狐鳴,說的就是魚肚子里出現了一塊絲帕上,上面有朱紅丹砂寫的「陳勝王」三字;同時在荒廟野地出現狐狸的叫聲,嘶喊着「大楚興,陳勝王」,眾人耳聞目睹,真信了天命旨意。

讖緯之學成為了一些統治者的政治工具。王莽提倡讖緯之學,藉以證明自己得天命該做皇帝。漢光武帝崇信讖緯,無非是要世人相信,他才是真正受天命的皇帝。東漢末,因「黃家當興」的預言,才有了張角的黃巾軍起義。劉備引用讖緯里「備」字,證明劉備該做皇帝。讖緯成了新朝廷滅舊朝廷的催化劑。

晉武帝司馬炎感到讖緯既可為統治者服務,更可為野心家所利用,由此開始了禁讖緯之學。這項禁行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到隋朝。明朝、清朝盛行「文字獄」。

法廣:清末民初,西方思想文化湧進中國,新聞出版立法等新概念和名詞則成為中國知識精英效法的典範。此時的中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潘永忠:1898年光緒親政後,開始推行「戊戌變法」,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承載信息流通的報紙,同樣成為學習西方的首要步履。雖說「戊戌變法」僅持續了103天,但戊戌政變後,光緒帝所頒布的准許官民辦報的寬鬆環境完全喪失,重新回到政府嚴厲的管制之下。不過這一時期前後,還是相繼出現了一批報紙,如:《中外紀聞》、《國聞報》、《時務報》、《新民叢報》、《民報》。

「新政」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方方面面,還包括更改舊有法制。1906年,為了應對日益高漲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清政府宣布實行預備仿行立憲。

《大清印刷物專律》,是清政府制訂的第一部有關報刊出版的專門法律,分為大綱、印刷人、記載事件、毀謗、教唆、時限等6章41款,是我國關於新聞出版最早出台的專門法律。

1910年,中國清代宣統二年,出台了《大清著作權律》,這是一部關於保障著作者權利的專門法律。其背景還是清政府預備立憲,引進西方國家的法律體系與原則,並制訂了一系列的專門法律,《大清著作權律》便是其中之一。

法廣:毛澤東如何利用其主張改變了國共的對峙態勢?

潘永忠: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人們通常只記得「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其實,毛澤東也注重筆桿子的作用,通過幾點就可以了解這段歷史。

1、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年全中國有200餘個各類政治團體和組織建立,經過28年,中國共產黨居然成功了,推翻了國民黨政權,它依靠的是「槍桿子」和「筆桿子」取得天下。

2、大家讀熟悉國民黨政府對紅軍的「五次圍剿」,第五次圍剿,紅軍失敗了,一路撤退逃跑。但同時上海、北京等國統區,共產黨鑽了國民政府《新聞法》、《出版法》的空子,在宣傳媒體方面突破了政府的「圍剿」。1930年3月2日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陣地,大部分被進步文藝刊物佔領了。後來的斯諾的「西行漫記」也照樣能在上海發行。

3、毛澤東共產黨有一種說法:「槍桿子」只是決定戰役勝敗;而「筆桿子」能索取和贏得天下民心民意,決定中國統治權的歸屬。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