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中國崛起需避走日德失敗老路

發表時間: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其生前的最後一段時間曾用“以我眼中的中美關係及博弈“為題,做出過“中美關係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兩大巨頭之間的和平合作將給亞洲帶來穩定”的大膽預言。儘管在當時,享受着改革開放果實的中國仍然繼續着驚人的高速發展,並開始逐步加強對亞洲及外部世界事物的影響力,但沒有多少人能預見到,這兩個現今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的關係,會在短期內就經受到一次潛在的重大摩擦和考驗。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訪華檢閱中國軍方儀仗隊資料圖片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訪華檢閱中國軍方儀仗隊資料圖片 路透社圖片
廣告

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依靠宣揚美國右翼保守主義及民粹主義,而成功擊敗傳統官僚代表希拉里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通過要求貿易平衡等問題向中國發難。與此同時在他任上,不論是美國政府還是國會中都出現了更多主動觸碰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等,被中國當局視為敏感話題及不可退讓事務意願的官方要員。此外,中美兩國之間還正在就朝核危機,在朝鮮半島上繼續展開着有關外交和“去核化”的相互博弈。特朗普這一商人總統任下,美國在外交、經濟和戰略上紛紛呈現出對中國的罕見強勢,也使得原先在大選中為其叫好助威的部分中國吃瓜民眾而感到失望和背叛。

在對華關係上通過觀察可以看到,特朗普正在圓滑的奉行其“美國至上”的原則。或許會有人問,特朗普的處事圓滑又從何體現得出來,特別是在他正在威脅將向拒絕接受美國增收關稅的中國再總計增征4500億美元,中美之間貿易戰公開化、激烈化的時刻。分析認為,中美之間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正與很多的雙邊關係發展一樣,都與兩方所希望尋求的戰略及為其付出的手段和努力相關。

近年來,隨着中國國力特別是經濟力量的增強,一時間“大國崛起”成為了不論是在“廟堂”還是“江湖上”都令人振奮的口號和目標。對於這一問題,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後提出的“中國夢”概念及採取的對外擴張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與這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念有關。正如李光耀在他文章中所點明的那樣,中國的崛起無論是在西方還是亞洲都引起了許多國家的恐慌。特別是在過去幾年中,中國在強化自身經濟增長的同時,有意識的選擇將大量通過世界貿易及中美貿易獲取的新財富,投入在了國防建設和海軍的發展當中。這也讓擁有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的法國海軍參謀長在今年發出了,“中國在4年內建造出一個法國海軍”的感嘆。

此外,中國當局還不顧國際社會及周邊國家的反對,向南中國海爭議地區開始並加快了人工島礁建設的工程計畫。中方對有關這些新建設的島礁是否將被軍事化的回答,也伴隨着工程的開展和建設完善,從最初的否定承諾逐漸轉換成中方有權利保衛領土主權的強硬表態。正如習近平在本周會見來訪的美國對華強硬派國防部長馬蒂斯時強調所說:“在看到中美存在共同利益的同時,我們也不迴避雙方之間存在的分歧。在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我們的態度是堅定的也是名明確的,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別人的東西我們一分一毫也不能要。”

美方一直有聲音認為,中國當局從未向外界透露出其真正及具體的戰略目標或計畫。而此如此之下,諸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極具民族主義的口號,很容易會給外界釋放具有不確定性,甚至帶有侵略性的信號。在中國進入近代史與西方列強首次於鴉片戰爭接觸之前,中國在長期以來都對周邊國家和領土存在有巨大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影響。而當今的中國是否要在亞洲重回當年漢唐鼎盛時期的位置,如果回答肯定,中國及周邊國家很可能將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正如乍一看,宣揚保護國家領土完整政治正確,但諸如“老祖宗”和“別人的東西”等用詞及思維,卻在當今強調國際法的現代國際關係中略顯過時,且缺乏能讓爭議對方及外界信服的嚴謹和合法性。究竟哪個朝代的領土可被認作完全屬於中國的祖先,除了被公認的國際法庭之外又有誰來,且能來判定爭議領土是屬於“我方”或“他方”之間的東西呢?

長期以來,中國對外承諾要和平崛起。但而回顧歷史,作為一個國家要獲得對一個地區的領導地位或在弱小者眼中的霸權,都往往要通過大規模的軍事和經濟付出才能取得。更何況,當今的亞洲秩序還是由美國在經歷了二戰與日本血戰,及與前蘇聯在冷戰對峙才確立起來的,按照李光耀的話說,美國也正在感到,如果不是在全球,可定在亞太地區,其優越地位受到了強烈挑戰。

他的文章指出,關鍵問題在於(美國)是否相信中國和平崛起、絕不稱霸的一再承諾,美中經濟關係是否向良好方向繼續發展,及雙方之間是否存在“激烈的不可調和的意識形態衝突”。對此有兩種解釋存在,要麼中國會繼續執行鄧小平主張的“韜光養晦”方針,悄悄地成為強國,悄悄地擴大其影響,不會盛氣凌人;另一種看法則是中方會炫耀實力,對所有的人進行恫嚇。而前一種可能則是這名新加坡發展的奠基人在臨去世前所選擇的判斷。他認為按照不露鋒芒,保持謙遜,避免惹怒現有大國,與所有的人交朋友,只會(讓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這將給他們留出空間,去處理國內問題,繼續發展經濟。這也將避免中國重蹈日本和德國在上世紀初曾走過的強勢崛起老路。

有關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大家也都非常熟悉,特別是在二戰前,當時的德國和日本隨着國家的興起,並開始高調地對歐亞地區的領導權、影響力和資源展開了公開的掠奪。納粹德國曾通過從捷克斯洛伐克手中強行吞併爭議領土蘇台德地區,在當時英法採取綏靖政策的回應下展開了對歐洲大陸的逐步征服。日本人又打着大東亞共榮圈、反白種人殖民的名義,開始了對東南亞甚至包括中國的新一輪掠奪和侵佔。他們的行為最終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導致國家崛起的終止。李光耀並在文中警告稱:“如果中國捲入一場戰爭,將面臨內擾、衝突和動亂的危險,可能再次陷入長期沉淪”。

他寫道:“因此,對中國人來說,理智的考慮是:我們已經用了這麼長時間等待這個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機會。為什麼要匆忙做出不利於逐步崛起的事呢?”而這則應是在不同時代和環境下要求崛起的中國,應理智避免的德日前車之鑒。這也是自中國發起“中國製造2025計畫”等意在取代美國世界領先的科技實力,又在擴充軍力的情況下,美方從十幾年前歡迎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加入世貿組織等舉動,轉變成朝野之間充滿對華警覺態度的主要促因之一。為了避免在亞太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外交摩擦,甚至武力衝突和征戰的出現,中美之間必須要向對方坦誠布公,且信守承諾地就自身的戰略目標做出實質性讓步和意見的交換。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