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國際新聞自由日:紐時刊文評論中國調查性報道被衰亡

5月3日是國際新聞自由日,這之前,10名記者在阿富汗遇難,最新全球新聞自由狀況年度報告也顯示:全球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環境不斷惡化。《紐約時報》4月28日則刊登了評論文章,題為《中國調查性報道的衰亡》。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網絡
廣告

該文指出:調查性報道的繁榮是在政治和社會條件的積極調整中實現的,它助長了公民對社會變革的希望。憑藉著這些成功,《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大河報》這樣的地區報紙在全國都有了知名度。 調查性報道是西方報刊上的一種特殊報道形式,專門用來揭露社會陰暗面、政府黑幕、大企業罪惡勾當及黑社會內幕等等。

調查性報道的繁榮曾經被譽為中國公民權力增長的最突出例證。而在1989年後,調查性報道卻逐漸消亡。 本文的作者、一家研究公司的社會政策的分析師高雨莘(Helen Gao)指出,調查性報道漸少  其衰退速度和崛起一樣快,這使披露醜聞的記者們感到茫然。萎靡的志氣行將扼殺創新精神、專業水準,以及中國社會中長期以來的“拼搏”風氣。這樣的後果,對於中國領導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中國成為經濟超級大國的志向來說,可能是毀滅性的。

中國審查程度日益加深,使得調查性新聞失去了優勢,也隨之失去了讀者。收入的不斷減少迫使報紙解僱了調查記者,有時甚至取消了整個部門。據中國高校中山大學2017年12月的一份報告稱,調查記者的數量在六年內減少了一半以上,只剩下175人。對於留下來的記者來說,生存取決於他們駕馭這種新現實的能力。

調查性報道又稱“揭醜”報道。報道者通過自己比較長期而完整的親自積累、觀察與最近的調查研究,對某一或某類社會事實或社會現象所進行的深入、系統或深入詳細的報道。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