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華世界

中國拋惠台31項目吸菁 台灣國安現危機 小英尚無應對佳計

發表時間:

中國政府在對台工作上開始針對台灣年輕人使力,近來台灣輿論更多討論的是中共近日出台的“31項優惠台灣政策;從過去的招商引資、交流讓利,到現在出台吸收台灣菁英的“吸菁大法”。中國對台政策及手法,從中國政府在對台工作上開始針對台灣年輕人使力,近來台灣輿論更多討論的是中共近日出台的“31項優惠台灣政策;從過去的招商引資、交流讓利,到現在出台吸收台灣菁英的“吸菁大法”。中國對台政策及手法,從過去引發台灣天然獨年輕人反感而爆發馬英九時代聲勢浩大的反中共,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到如今的招攬台灣年輕人及中堅知識分子的吸菁大法。中國的手法有何改變,台灣民眾現在都在討論這些中國主動向台灣年輕人拋出的歡迎到大陸發展的31條具體優惠措施。對於中國向台灣年輕人示好,拋出的這個胡蘿卜,台灣民眾反應如何?蔡英文政府又是如何面對?本次中華世界請新新聞周刊副社長陳東豪先生來為大家做進一步解析。過去引發台灣天然獨年輕人反感而爆發馬英九時代聲勢浩大的反中共,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到如今的招攬台灣年輕人及中堅知識分子的吸菁大法。中國的手法有何改變,台灣民眾現在都在討論這些中國主動向台灣年輕人拋出的歡迎到大陸發展的31條具體優惠措施。對於中國向台灣年輕人示好,拋出的這個胡蘿卜,台灣民眾反應如何?蔡英文政府又是如何面對?本次中華世界請“新新聞”周刊副社長陳東豪先生來為大家做進一步解析。

習近平與蔡英文合成照
習近平與蔡英文合成照 圖片:路透社/REUTERS
廣告

新新聞副社長陳東豪台灣本地人不見得對這31條惠台政策的感受有那麼深刻,但對於中國大陸工作的台灣人、台商來說,他們就能感受到惠台31條的威力。當然它的項目非常多,簡單說,有一些在大原則上看起來,以前就有過的,比如說:一些免稅及稅率上的優惠。但這次,他很多東西變得更細緻,比方台灣學生可以到中國去念醫學院。不僅可以念醫學院,還可以參加中國當地的考試。你要知道,醫生這個職業在台灣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可是台灣的名額有限。而中國這一次,它是一系列有計畫的開放。而且這些開放的項目往往會打動台灣本地一些年輕人,例如醫生這個行業,你可以去中國念書,之後,可以在當地考取執照,你可以念中醫,也可以念西醫,不過是用簡體字考試,所以你需要學習簡體字。它這種作法很有趣,我們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除了過去的台商之外,現在擴及到“台生(台灣學生)”的部分,然後是“台青”,就是指台灣年輕人。這其中,有些是針對18歲以下的,有些是針對大學畢業,希望到中國去念書的,如果用4個字去概括的話,你可以說,它是把“就學”與“就業”兩件事綁在一起。也就是說,你到中國大陸去念書,畢業後,你可以在當地考執照,考取後,在當地就業。其目的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台灣年輕一代的人對中國大陸不會討厭;從不討厭中國進而變得親近中國,到最後,接受習近平的中國。這就是,這次里政策里,第一個是針對年輕族群的,然後另外一個是有很多工商優惠,鼓勵台灣的年輕人去中國創業,給你免稅或優惠,從稅則到幫你找房子。甚至頭幾年,給你房租上大幅的優惠,有些是租金可以全免,有些是減半的,所以林林總總非常多的東西。但我們在看的時候,它最大吸引力,而且影響會最深遠的就是這種就學綁就業的東西。我舉例一個數據供大家參考,台灣一年新生兒的出生總數大約,在20萬左右,如果中共透過這種就學綁就業的方式,它如果吸收到10000個台灣人,那就佔了這個年齡層的5 % 。那麼這些年輕人從不了解中國變成不討厭中國,甚至到最後變成“接受中國”。這種在漸進式的影響力遠比,用飛機、軍艦繞台的各種打壓方式都來得更有影響力。

“就學綁就業”是針對年輕族群,那麼另外一個,台灣目前有一個狀況就是:知識界的很多助理教授,或者很多博士班學生畢業以後,他們目前在台灣找工作不容易。那麼,在這一塊他們開放,吸引台灣的這些我們所謂在台灣找不到學校教書的台灣流浪的博士,他們在開放後,就可以到中國去,因為中國的大學非常多。它的第一級大學與比較各省發展的學校的落差非常的大,可是確實是有工作機會在那裡。那麼透過這種方式,它可以把台灣訓練的博士吸引過去,這個影響也會非常深遠。也就是說,中國大陸是有計畫的進行這樣的對台統戰工作。這種方式與過去的統戰方式不一樣。過去,他比較偏重在台商,或是偏重在台灣的這種政商家族,這個是台灣人口少的。也就是,它過去希望透過綁住大企業來影響台灣。但是從這十幾年的發展可以看出,其成效有限。所以中共這兩年就改變採用了非常多的方法。所以此次它是很有計畫的針對幾個區塊,18歲以下是一類,然後18歲到大學,甚至到碩士班的又是一類,然後那些已經畢業,希望創業,想要去有發展的人,它就給你優惠,給你創業機會,從資金的貸款到房舍的補貼;它用各種方式來吸引這些人,他們大概普遍都在30歲以下。我們可以想象,這樣子的交往或交流方式經過五年、十年之後,台灣的年輕人還會“反中”嗎?

所以它的威力在於說,它出台的這種優惠政策,對於台灣政府來說,你能夠阻擋它嗎?因為目前來說,台灣出國念書的人口愈來愈多,過去,都是往美國比較多,現在中國開放其大學門戶之後,而且它放大,在台灣,只要你的台灣學測者平均標準以上的,都可以在中國申請,所以它這個門開的非常大。目前看起來,台灣政府在這一塊來說,還沒有太有效的對應策略。所以他們甚至在此次之前,台灣到底有多少學生證中國大陸念書,連台灣的主管機構,教育部都沒有精準的數據。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台灣對於年輕人就學就業這一塊,目前的應變能力是非常脆弱的。

我們新新聞採訪的一個實例是,一位台灣博士生在台灣就是找不到工作,而對岸福建福州,他是去或不去呢?到了最後,他是連老婆都帶過去了,這等於說,整個家庭都搬過去了。那麼他,久了之後,他還會反對或討厭中國嗎?或者即使他討厭這個,他會講出來嗎?我們採訪的博士生的這種例子,他的下一代後來可能也會在中國大陸去念書,那就會更對中國的現行狀況更加不會反對。也就是,當他沒有碰到政治上的敏感事情時,他不一定會對中國的現行產生不滿。

那麼像這些台灣在中國的博士生,這些三十幾歲的人,他們在中國找機會時,就會選擇“不談敏感問題”,讓自己有生活的機會。所以,會過去的博士生,現在還不是這麼多。可是當中國把惠台31項,非常寬的開放標準,這個未來、長遠來看,會是個問題。

另據新新聞記者李若冰的報導,中國國台辦挑在二二八這天對台灣特殊的日子,由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拋出「春節大禮包」,花了六分鐘在記者會報告二十九個部委聯合制定「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從就學、就業、創業到影視出版的三十一條具體措施,極具戰略性。

中共30年統戰演進3階段

回顧近三十年來中共對台經濟統戰策略,從一九九○年代「招商引資」,二○○八年後國民黨時期的「交流讓利」,到一四年太陽花學運後的「吸菁大法」,直到民進黨重返執政後,不斷轉換統戰手法。

首先是第一階段「 招商引資」 :一九八九年六四民運後,全球抵制中共政權,但中國經濟亟需要外資進入,九二年鄧小平南巡,中國各省市廣設工業園區、競相提出優惠政策,台灣、香港、新加坡資本利用廉價勞動力展開「圈地運動」。九○年代,許多學者憂心台灣有「產業空洞化」危機,但西進產生「投資帶動貿易效果」,整個九○年代台灣成了中國生產的供應鏈,台灣製造業規模持續擴大,在中國經濟起飛下,台灣對中國出口每年以兩位數擴大。

以香港回歸的九七年而言,中國前五大進口來源是日、台、美、韓、港,台灣在中國進口市場佔有率逾一成,高居第二位。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中國人均所得升逾一千美元,同年台灣也達一萬四千美元,兩岸交流可謂「互蒙其利」。第二階段是「交流讓利」時期:自二○○八年國民黨執政時期後,國共進入水乳交融的蜜月期,陸客來台、兩岸直航開啟兩岸大交流時代;尤其中國國台辦前主任王毅從○九年創造的「海峽論壇」,每年包裝新惠台政策,催生統戰效果。

國民黨時代的惠台措施,中國官方籌組經貿團來台採購、投資、簽協議,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國企領導來台多如過江之鯽,簽署合同協議金額屢創新高;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FA),還被譏諷為對台「讓利」,讓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高孔廉苦於反駁「讓利說」,強調那是「互惠雙贏」。

把“海峽論壇”惠台模式帶到美法外交

每逢海峽論壇登場前夕,外界關注中國釋出新的惠台措施。幾年下來,台胞證從六百元新台幣改成免簽,設置平潭綜合實驗區先行先試。中國全國政協主席從賈慶林換到俞正聲,綠營人士參與趨多,連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在金門大學任教期間,還會就近跑去廈門摻一腳。

而王毅獨創「海峽論壇」的惠台模式,在他接外長後轉移到外交部。美國總統特朗普夫婦去年底訪問北京,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率領二十八位美國企業CEO組成的貿易代表團,與中國簽署能源等三十四個經貿合約,協議總金額達二五○○多億美元,相當於中美貿易總額的一半。

法國總統馬克龍今年一月訪問中國,中方同意向空中巴士採購一八四架A三二○客機,價格至少百億美元,送給馬克宏一份大禮物。今年二月英國首相德雷莎•梅訪中,英國帶來五十人經貿代表團,簽署總額約九十億英鎊的商業協議,包括取消英國牛肉與相關乳製品的進口禁令。

中共不理台灣政府 單方面開放 跳過服貿障礙

然而,二○一四年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是一個轉折點。馬政府時代由少數政治高層的交流模式,被批為「兩岸買辦」,台灣民眾質疑中國惠台政策被中間人壟斷。中共遂改弦易轍,轉為以「操之在我」方式,讓台灣民眾有感,進入第三階段「吸菁大法」。

國民黨時代,中國對台採取「惠台措施」,多數利益被中間人攔截,台灣民眾未享兩岸紅利;如今北京倒過來變「磁吸」,不僅直接訴諸百姓,青創基地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更要吸引台灣年輕人到對岸發展。

國台辦拋出這份「春節大禮包」對台有三個效應。首先,無論開放八十一項技職考試或申請參與「萬人計畫」,可能釀成人才外移。而開放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二○二五」等計畫,並享有當地同等待遇和稅率優惠,鼓勵台商在中國大陸上市,吸引台灣資本外移。

其次,克服「服貿協議」卡關問題。因為目前電商、金融、出版業都因「服貿協議」延遲,現在北京展現自信,單方面開放,直接跳過服貿障礙。最後,台灣出版業與影視劇赴中沒有數量限制,必會讓台灣業者在經濟利益考量下思考對岸尺度,連動產生自我檢查的「小警總」效應復辟。

中共依台灣人需求不斷調整政策

加上中國各省市廣設青創基地,以經促統的「吸菁大法」方桉已儼然成形。至於春節大禮包被輿論批評是「吃不到的糖果」,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回應說:「大陸言必行、行必果,絕不是假糖果,落實需要過程,但方向一定會這麼做。」

中共惠台政策推動三十年來,從「招商引資」、「交流讓利」,到現在吸引台灣菁英的「吸菁大法」,可見中共不斷依台灣民眾的實際需求而調整,不但要營造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認同感,更要實現習近平再三強調的「獲得感」。

陳東豪最後還說:過去台灣前進中國大陸投資後,碰到的危機是產業空洞化,現在則碰到人才空洞化的危機。目前,台灣蔡英文政府還沒有新的應對措施出來,看不出來她能夠如何應對,因為他們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措施端出來。所以這個對於蔡英文政府來說,其實這是一個國家安全危機,但是目前我們看不到蔡英文政府有相對應好的措施。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