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周小川罕見警告金融風險 顯中國緊縮監管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最新撰文罕見措辭嚴厲描述金融風險,並從宏觀全局角度闡釋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監管路徑,警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金融領域尚處在風險易發高發期。評論指中國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為主導,並構建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已逐漸清晰。

圖為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
圖為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 網絡照片
廣告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發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框架內文章,解讀中共19大金融維穩精神,警告中國金融風險問題。

據路透社今天自上海報道,去年底以來,中國一直將金融防風險和控槓桿作為第一要務,且該目標在十九大報告中被再次強調。監管官員和業內專家認為,中國經濟金融經過上一輪擴張後已進入下行清算期,金融風險的源頭在高槓桿,去槓桿不會動搖並將是痛苦緩慢的過程;而配合去槓桿,貨幣政策會整體處於從緊的態勢。

報道引述評論說,周小川文章直接說套利行為嚴重,少數金融大鱷與握有審批監管權內鬼合謀,這些措辭比以前都更為嚴厲。

評論認為,可以說,金融風險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既要防黑天鵝又要防灰犀牛而且迫在眉睫,即使金穩會開始運行,未來央行要承擔的責任和壓力也是更大的。

周小川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撰文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金融領域尚處在風險易發高發期,在國內外多重因素壓力下,風險點多面廣,呈現隱蔽性、複雜性、突發性、傳染性、危害性特點,結構失衡問題突出,違法違規亂象叢生,潛在風險和隱患正在積累,脆弱性明顯上升。

比如,一些金融機構和企業利用監管空白或缺陷“打擦邊球”,套利行為嚴重;理財業務多層嵌套,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存在隱性剛性兌付,責權利扭曲;部分互聯網企業以普惠金融為名,行龐氏騙局之實。

中國金融已經開始加強金融監督。央行的MPA(宏觀審慎評估)考核,銀監會的“三三四”檢查,其實都在限制約束金融市場業務的走向,實際上勢必要對原來所謂的和央行博弈、和市場同業博弈、搞錯配等進行相對嚴格的限制。

報道引述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日前在一論壇上也表示,目前是風險易發高發,所以要處理,處理過程中要付出代價,要經歷痛苦。“為什麼現在要下這個決心?不惜付出代價,不惜經歷痛苦,那是為了使得目前的風險不至於發展成危機,下決心消除風險和隱患是為了避免以後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據了解,金融風險的源頭在高槓桿,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此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就已做出的定調,要求將加強風險監管重點放在控制槓桿上。是次周小川解讀十九大報告再度明確強調,高槓桿是宏觀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在實體部門體現為過度負債,在金融領域體現為信用過快擴張。

報道說,嚴防系統性金融風險,除了構建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成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其正式運行並發揮作用至關重要,這也是健全金融監管體系的重大轉折點。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此前就曾明確表示,“十九大以後我們會不會進一步加強風險管控?回答是肯定的,...我覺得今後總的趨勢是金融監管會越來越嚴。”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架構,深化利率和彙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