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香港/中國/政治

港府要求幼兒學習「我是中國人」

香港回歸二十年,港人自稱為中國人的比例略升至兩成,但年輕人的比例則大跌至只有3.1%的個位數,是二十年新低。港府銳意改善有關情況,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中央級官媒訪問時表明,要杜絕「港獨」對少年兒童的侵害,須在幼兒階段開始培養「我是中國人」的概念。言論引起民主派憂慮是當年被推翻的國民洗腦教育借屍還魂。

廣告

林鄭月娥昨(20日)在中央電視台的訪問中一改周前的「港獨未成思潮」言論,指所有港獨行為均違反本地法律,未來特區政府必須嚴格執法;另外,亦會由教育入手,向公眾說明港獨對香港繁榮穩定的危害性,尤其要杜絕港獨對少年兒童的侵害,為此,必須推動國民教育,在幼兒階段就開始培養「我是中國人」的概念,並應該將中國歷史納入初中必修科目,讓孩子多接觸中國文化,而校外則透過活動或工作去加深青年人對國家最新發展的了解。

林鄭月娥的言論在港引起關注,憂慮是2012年被推翻的國民教育的重生,並推前至幼兒教育,然而,幼教界指出,其實早在今年2月,教育局推出的《幼兒園教育課程指引》已訂明,期望學生「初步認識自己於國家不同生活範疇的角色和責任」,包括認識自己為中國人的身分。有幼兒園校長表示,由於幼兒教育大部分不是政府津貼,校方可自行決定教授多少內容,不憂心被迫進行「洗腦」教育。另有校長表示,幼兒園學生未必了解何謂愛國,吸收多少也不能逼迫。不過,親中的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指出,令學生欣賞自己的國家和強調中華文化特色,相信學生長大後一定會愛中國。

屬於泛民主派的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則期望,國民身分是比較敏感的議題,期望教育時要以「啟發」而非「灌輸」的方式教育學生。香港眾志立法會議員羅冠聰則憂慮,林鄭月娥的說法等如推行「變奏版國民教育」。更有議員質疑,愛國教育可能「越教越反」。

事實上,根據香港大學的民意研究計畫,自稱為中國人的港人,比例由97年時的18.6%,微升至本月中的18.6%;而對中國人身分認同比率最高的,是2008年6月的38.6%。不過,自稱中國人的港人比例,在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組別則轉趨下降,比例由97年時16.5%大幅降至本月中的3.1%,是二十年新低,更值得留意的是,在現任特首梁振英任內的五年,此年齡組別的比率一直在個位數徘徊。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