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人民的名義》展示了中國極其惡劣的政治生態

發表時間:

一部五十多集的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突然走紅,成為中國民間社會的焦點話題,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這一社會熱點的分析評論。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海報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海報
廣告

北京《環球時報》署名單仁平的評論稱:“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自3月28日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走高,擊敗了近年來的各種紅劇。這部電視劇成為輿論場上最熱的談資之一,公眾的入戲程度很高,劇中人物和場景被當成現實官場的化身,評論也越來越用力動情。”“對官場裙帶關係的不滿,對寒門子弟不攀附權貴就無出頭之日的憤懣,都似乎在跳齣劇情,針對了現實社會。本來是要張揚反腐的正義,但是劇中的腐敗分子祁同偉卻讓不少人覺得他比主角侯亮平‘更真實’。前者受到了一些同情,這大概算得上是此劇弘揚反腐正義的‘副產品’。”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馬亮的評論稱:“這部電視劇擁有當前社會的各種元素,可謂接地氣和快人心。小官巨貪、官二代、拉幫結派、特權政治、權錢交易、庸政懶政,幾乎所有政府部門的弊病沉痾都不放過。貧富差距、土地拆遷、群體性事件、民間借貸、電信詐騙、政府辦事難、黑惡勢力、社交媒體,種種熱點社會現象也一網打盡。”“一些人為該劇大喊過癮,也有人表示不快。該劇號稱‘最大尺度’,但其披露的腐敗內情,並不比實際案件更令人吃驚。儘管上達副國級官員,並有巨貪兩億元的處長,以及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和‘塌方式’腐敗,該劇也只是忠實反映了反腐運動中揭露的‘老虎’。該劇是中國最高檢察院下屬機構拍攝的,所以對檢察院在反腐中的地位和作用着墨頗多。在實際反腐中,中共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監察部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香港《明報》署名鍾仕的評論稱:“該劇編劇、內地知名作家周梅森曾暗示,該劇得以誕生,中紀委的支持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但據京城消息人士指,中紀委並不滿意該劇對反腐肅貪的表現手法,並認為這只是檢察系統不滿紀委擴權的一次抗議。”“京城耳語,央視曾洽淡購劇事宜,但除了價錢未談好外,央視亦獲知中紀委系統對該劇有微詞而作罷。3 月28 日該劇首播後,意外成為內地熱議話題。但是,有熟諳國情的觀眾也發現該劇硬傷:自中共十八大之後,內地的反腐肅貪行動,檢察院系統的反貪功能幾乎難以發揮作用;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由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領導的紀委系統。”“由於監察委試點推行,檢察院系統的反貪機構日後將被併入紀委系統主導的監察委幾成定案。《人民的名義》在某種形式上,除了檢察系統以此邀功外,也是檢察系統反貪機構的最後輓歌了。”

美國中文博客《清漣居》署名何清漣的評論稱:“《人民的名義》這部劇的要害不在於反腐,因為不管尺度有多大,也不可能將2012年以來的中國反腐成果如實再現於銀幕,比如軍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將家那16億鈔票與傳說中的巨大翡翠牆;不管如何編寫台詞,編劇都不可能去追問腐敗的根源源自製度與中華文化。那麼這部電視劇抓住觀眾的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有上千種答案,就我而言,這部戲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通過‘政治資源’與‘政治平衡’兩個聽起來冠冕堂皇的關鍵詞,展示了中國極其惡劣的政治生態。”“與周梅森過去的反腐劇相比,《人民的名義》對中國的官場文化展示得更深刻,在編劇、製片人、導演、演員的傾力演繹之下,他們在畫定的紅線圈內,讓觀眾在官員的官話、場面話中,看到了今天中國的政治生態。至於這種生態是怎樣形成、是否能夠通過反腐杜絕,已經超出了一部電視劇能夠拷問的範圍。”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