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官方學者稱習近平遭遇“軟抵抗”

發表時間:

最近幾天來,號稱是習近平外交智囊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一篇關於中美戰略問題的講稿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據說,這是金燦榮在今年7月23日在廣州“南國會”會議中心一次兩天的講座和交流的速記稿,本台沒有聯繫上金燦榮給予評論,多家關注國際關係和時政的媒體轉載了這篇長篇講話,從細節和一貫的思路來看,應該確屬金燦榮觀點無疑。

廣告

金燦榮的專業是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但此次講話中,最有趣的部分卻是對中國當下政局的評論。

對當下政局,金燦榮說,“從去年開始,我們的政治就變的非常焦灼,習主席就面臨全國範圍的軟抵抗,地方精英、地方政府普遍的不作為,這是普遍的現象。這個挺難辦的,人家不反對你,你讓他八項規定,他就認真執行,三嚴三實,學的很好,很認真,沒有人反對,但是沒有人幹事,所有的政策都是空的。”

金燦榮這一講座的話題其實是“中美戰略問題”,其中重點是台灣問題。雖然金燦榮自稱”“個人並不主張衝突,我希望和平解決,但作為戰略分析家、政治學家,必須承認形勢比人強,而形勢正在走向衝突。”

根據金燦榮的預測,在對蔡英文“觀察期”、“施壓期”後,兩岸關係可能進入“對抗期”,根據金燦榮的觀點,蔡英文第二任期的某一個點,兩岸關係可能走向了第四階段,“衝突期”;金燦榮認為,兩岸衝突期最快可能在2021年到來。

對目前的中國政局,金燦榮表示,鄧小平的戰略很簡單,但很有效,小平30年的治國方針就是內部開放自由度,外部追隨美國,非常簡單,但非常有效。

金燦榮進一步解釋,鄧小平的政策下,中國有幾億精英層受益,他們受益以後也帶動其他人;國際上,中國追隨美國,在美國體系內崛起,在美國體系內充分利用公共產品,悶頭髮大財,受一點委屈;“接受美國領導,但得了實惠”。

金燦榮認為,習近平改變了鄧小平的國內國際政策的思路。“現在習近平的戰略改了,內部開始給精英層定規矩,因此減少了自由度,國際上開始追趕美國,因此就有矛盾,國內的矛盾就很大,這幾億精英層原來的日子過的挺好,現在都不舒服了。”

於是,就有了上述的這段觀察,“從去年開始,我們的政治就變的非常焦灼,習主席就面臨全國範圍的軟抵抗,地方精英、地方政府普遍的不作為,這是普遍的現象。這個挺難辦的,人家不反對你,你讓他八項規定,他就認真執行,三嚴三實,學的很好,很認真,沒有人反對,但是沒有人幹事,所有的政策都是空的,於是就有代價,首先就是經濟下滑。”
金燦榮認為,中國經濟崛起兩個引擎,一個是市場,一個是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對過去30年發展功不可沒,現在至少一個引擎熄火了”,搞企業的都知道,地方政府都不幹活,態度很好,堅決不幹。另外就是事故容易產生,原來各級都是很兢兢業業,現在地方政治精英“一下班就走,很鬆懈,鬆懈一定出事故。”

另一方面,經濟精英有一部分移民了,留在這裡的基本上也是投機,不投資,很少有人投資創造就業;而知識精英更是火氣很大,金燦榮描述說,“主要特點就是罵人,在微信上傳謠,講一些酸溜溜的話,這就是全國範圍的軟抵抗。”

金燦榮認為,這種軟抵抗是2015年開始的,而這是習近平掌權後2013、2014年的觀察期和蜜月期結束後,“從2015年開始,大家覺得這個人很厲害,方向跟老鄧相反,違背我們的利益,於是開始軟抵抗。”

金燦榮最後描述是,“美國走向民粹主義和右翼,中國有點偏左的方向走。”

在回答提問的時候,金燦榮也對當下中國的經濟困境提出了解讀,“理解中國經濟一定要從政治經濟學觀點去理解,不能從純經濟學理解,習近平給大家定規矩,所有的經濟精英,地方政治精英都不敢幹了,不敢幹當然就熄火了。”

根據這一框架,金燦榮預測十九大之後中國經濟有望重新啟動。“十九大以後,習新權威主義架構確立了,權力到手,人事部局到位,政策部局到位,這個時候山頭也剷平了,這個時候全部權力到他手上,因此全部責任在他手上,他必須做出成績。”

金燦榮認為,“十九大以後,運動式反腐就回去了,會回到制度性反腐,依法反腐。另外就是給大家激勵,在給你管制的同時給你激勵,他會要求出成果,地方政府應該會動起來,現在你去找他幫忙辦事他不給你辦,十九大以後沒準他來找你了。”

金燦榮認為,中國經濟真正遭遇問題可能是十年之後,因為長期累積的老齡化的問題,適齡勞動人口減少,“一堆老頭老太太等着養老,那就麻煩了,10年內沒有太大的障礙,但是10年以後有根本性的障礙。”

對習近平是否會啟動“政治改革”,金燦榮表示並不樂觀,“他大概不會按照美國期待方向進行改革,就是多黨民主,應該不會,他也會說改革,但是改革更多是技術性的。行政效率搞高一點,搞的透明一點,對老百姓的壓力反應更敏感一點,主要是在行政效率上和司法效率上會有一點動作。”

“技術層面,行政層面改革會有的,總方向就是加強執政能力,但是不會按照英美的模式去改變我們的制度,但是西方政治學意義上的政治體制改革應該是沒有的。”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