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林泉忠:香港的發展對於台灣來說非常重要

發表時間:

香港泛民主派陣營與北京中央政府圍繞特首普選辦法的矛盾凸現出香港與北京在民主、自由價值理念上的嚴重分歧,以及這種分歧對身份認同的影響。中國大陸在國際舞台上的政治及經濟影響不斷提升,但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近年來不斷下跌。與此同時,台海兩岸的關係雖然隨着國民黨重新主政而明顯緩解,但台灣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近年來也呈下跌的趨勢。台灣政治大學今年7月公布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台灣輿論中支持台獨的比例再創新高,超過六成的台灣民眾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者只有3.5%。曾經被看作是未來解決大陸與台灣關係的香港模式遇到的困難對台灣是否有所啟示?文化同根同源的大中華世界能否在民主自由價值認同分歧的狀況中走向統一?我們電話採訪了長期關注港台兩地民意走向與身份認同問題的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泉忠先生。

2014年8月31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香港特首普選方案後香港街頭出現的“抗命”橫幅。
2014年8月31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香港特首普選方案後香港街頭出現的“抗命”橫幅。 (圖片來源:路透社/Bobby Yip)
廣告

“六四”議題使得台灣社會的認同發生了180°轉變

法廣:中華世界,無論是台灣,還是香港,可以說沒有人否認他們對中華文化本身的認同,但是,在民主與自由價值的認同問題上,兩岸三地民眾顯然有不同的看法。中華世界是否可以在這樣一種文化認同相對一致、而民主自由價值認同分歧的撕裂狀況中走向統一?

林泉忠:從台灣目前的社會脈絡來看,統一這個議題可以說是一種越來越遠的概念。回想過去二十幾年的變遷,台灣社會其實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九十年代初的一些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還佔多數,但十年以後,從九十年代末到現在,本土意識,也就是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意識一直占絕對多數,這種趨勢目前沒有再發生很大改變。

“六四”發生時,不止是香港人對大陸的民主發展有很高的期待和支持,台灣人也一樣,當時,台灣中正紀念堂前的廣場被稱作“小天安門”,數千台灣學生頭戴寫着“兩岸同心”的絲帶在廣場上靜坐,希望中國的發展能夠造福兩岸。這種期待在當時看來很自然。但是現在,如果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的話,這樣的期待在當今台灣社會幾乎已經不存在了,就是說,即便是“六四”再發生一次的話,我想,台灣民眾也不會再像25年前那樣積極支援中國大陸的民主發展。換句話說,“六四”這個議題使得台灣社會的認同發生了180°的轉變,因為他們看到中國大陸對這個議題一直冷處理,一直持否定的態度,這使得他們對中國大陸的前景有一種失望,所以轉向一種心態:大陸的發展是好是壞都與台灣人無關。這種心態在台灣社會、特別是年輕人中非常明顯。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兩岸走向統一目前在台灣根本不是討論的話題,這與過去十幾年前的情況有所不同。

香港的情況當然不太一樣,香港人基本上還認為自己的命運與中國大陸聯繫在一起,但是,我們也看到,香港回歸之後,最近幾年本土認同與民族國家認同引發越來越多的討論,這其實意味着統一這個話題的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我想,目前來講,統一議題困難越來越大,當然唯一的重點在於中國大陸能否在更進一步發展傳統文化來彌補過去、尤其是文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之外,也在民主、自由方面有所前進,以便重新找回香港、台灣、澳門、甚至海外的華人社區對中國的向心力,至少是拉住他們不要走得更遠,我想,這是需要中國大陸民眾去思考的。

“對於台灣來講,香港猶如一道屏障”

法廣:台灣在今年年初也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服貿”學生運動,也被稱作“太陽花”運動。學生們在活動中有一個口號: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在您看來,香港今天什麼樣的情況讓台灣青年人感到憂慮呢?

林泉忠: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新現象。我過去的觀察是台灣已經不太關心香港的發展,國民黨也好,民進黨也好,他們對香港過去幾年的發展其實不十分關注。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其實在97年之前,香港與台灣關係不錯,比如說“金馬獎”,這個電影獎過去只對香港和台灣的電影開放,當時港台的關係十分密切,對於台灣來說,香港也是自由世界。但是,97之後,這兩個社會之間的那種心靈上的溝通好像疏遠了,這主要是因為97年的變化:對於民進黨來說,香港回歸與否無關緊要,因為香港是回歸中國大陸,而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民進黨內有部分人認為沒有必要去關心香港的發展;國民黨則認為,台灣與香港不一樣,台灣是一個國家,而不是殖民地,所以沒有主權回歸與否的問題,所以,他也不關心香港的發展。香港最近這一波爭普選運動發生之後,馬英九總統曾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說:香港“一國兩制”成功與否與台灣沒有關係。

在這一點上我的想法不同。香港“一國兩制”成功與否對台灣不會有很大的直接衝擊,可是香港的發展對於台灣來說其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好比一道屏障,如果香港完全失去自由,或者說變成中國大陸一個普通城市的話,台灣所要承受的來自大陸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這一次台灣“太陽花”運動提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個口號未必意味着他們非常了解香港,但他們終於意識到香港的問題與台灣的命運相關。

台灣學生為什麼會提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樣的口號呢?那是因為他們看到香港因為中國大陸的崛起而在經濟上越來越依靠中國大陸,而這種情況也像 copy一樣開始在台灣呈現出來。我們看到馬英九總統主政的這些年,兩岸關係有很大的和緩,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可是,我們也看到一些過去沒有、而香港剛剛經歷過的現象,比如來台灣旅遊的大陸遊客,也就是所謂自由行遊客,這是香港在過去幾年已經經歷過的現象……我們也看到經濟如何影響政治:香港目前面對的一個困境就是經濟上必須依靠大陸,但希望能在政治上爭取一個更自主的空間,但大陸方面會覺得:你越來越依靠我,憑什麼跟我討價還價?!大陸的這種心態好像越來越強烈。台灣人看到了這一點。台灣現在與大陸的經濟一體化越來越明顯,所以,台灣人擔心未來台灣政治上的自主會不會因此而受到危害。過去幾年已經有過這樣的例子。2008年總統選舉的時候,台灣原本計畫同時舉行一個關於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當時,中國大陸對此非常緊張,就利用5個管道(我後來寫過一篇文章:兵分五路,夾擊公投),成功地讓台灣已經排上日程的這項政治活動流產;再看上一屆的總統選舉,2012年馬英九總統謀求連任,在投票開始的前幾天、甚至是前一天,幾個台灣經濟界領軍人物都站出來發表聲明,力挺“九二共識”……我們看到大陸通過台商做過很多廣告,對這些經濟界人物施壓。通過經濟影響政治的情況如今越來越多,比如台灣的一份大報:《中國時報》被一個與中國大陸有密切關係的台灣商界大佬 旺旺集團老闆併購掌控,這在台灣引起很多年輕人憂慮……這些事例都讓台灣人感覺到今天的香港是明天的台灣,所以他們覺得應該關心香港(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中國崛起未必意味着統一是必然前景”

法廣: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得它與香港、台灣在經濟層面的互動越來越頻繁,融合越來越深入,大陸實力的強大使得統一幾乎變成一種必然的前景。這種被動的前景是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國家身分認同?倘若台灣或香港有選擇,您認為他們是否還會選擇統一?

林泉忠:首先,我不覺得目前中國崛起這種狀況會導致未來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我剛才提到統一這個議題目前在台灣基本上不予討論,不是如何統一的問題,而是根本就去不討論。根據我對台灣社會的理解,可以說,在我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統一出現。雖然大陸方面推動統一的壓力不斷存在,但是,大陸自身有很多危機,並不是在任何領域都一片光明,經濟上未來是否能保持長久的增長其實有很多隱憂,更何況還有很多的社會問題,比如民族問題、制度上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有待很有效地去改善。這些使得要台灣和香港自願歸心會有很大困難。

所以,您問倘若台灣和香港有選擇……香港已經主權回歸,不再存在要否統一的問題,只有願不願意放棄“一國兩制”的問題。在台灣也基本上不存在要不要統一的問題,“中國人”意識是存在的,但是,即便是抱持“中國人”意識的人,也不覺得會在他可預見的未來與大陸統一,所以,即便是中國大陸經濟力量越來越大,台灣不得不在一些領域,包括經濟領域越來越依賴中國大陸,但這些應該不會迅速造成台灣無法在制度上維持自主的這樣一個狀況。所以,我個人不覺得統一議題有比較樂觀的前景。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