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特別節目

第32屆語言博覽會上法國漢語總督學白樂桑談中文的獨特性

發表時間:

本周三2月5日,第32屆巴黎語言博覽會在巴黎凡爾賽門展覽中心拉開帷幕,展期共有四天到2月8日結束。這段期間,來自30個國家的180家展覽商將參與和組織80種不同語言的盛會,這當中將有以講座和其他形式舉行的文化活動100多場。同時,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是本屆語言展覽會的協辦單位。開幕當天上午,本台中文組因而特地邀請了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白樂桑教授參與法廣針對本屆語言博覽會專門設立的中文訪談單元。

廣告

白樂桑總督學在法廣直播現場上,首先對本台分析了漢語語言本身的特性...

白樂桑總督學表示,“對於西方學習者來講漢語最大的特性就是其獨特性,而這個獨特性就集中在中國文字這方面。而中國文字對我們的感觸呢,正好不像有時候中國大陸包括學者所想象的那樣,即漢語“難學”。其實對我們來講漢語是遠距離語言、遠距離文字,再由於心理原因,正好是一門遠距離學問,就願意去學。因此,中國文字、中國文化因其獨特性,在西方特別是在法國,一直有一種比較大的吸引力。”

本台向有哲學背景的白樂桑總督學提問,依他之見漢語的獨特性某種程度上與哲學相近還是詩意呢?

白樂桑總督學回答說:“其實我最近啟動了一項比較大的工程,即法國漢語傳播的歷史,初步發現的成果是:有相當一部分的法國的漢語學者和漢語教師們同時修過哲學和漢語,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話題,對此我曾去請教還健在的法國漢學界泰鬥汪德邁教授,他本人也是同時主修哲學與漢語,我非常贊同他的答案,汪教授表示說,漢語和哲學有共性。都是從比較高度地去認識去觀察其他學科或者其他外語,比如說,學了漢語,可以對自己的母語或其他的語言,包括其他語言和文字之間的聯繫才會有一定的認識。而哲學當然是所有學科之上的一個學科,所以是一個形而上的位置,是一種獵奇的這麼一個特點。”

至於之前提到漢語的詩意,是來自於它的文字還是它的聲音?

白樂桑總督學認為還是來自於文字,他說:“為什麽呢?因為中國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同名度幾乎是零正好因為沒有同名度,所謂的同名度就是沒學過的字你沒法讀音,而其他語言相反,你看德文、西班牙文即使沒學過,你也能讀得出來,可以讀音,就是同名度比較高。沒有同名度的中國文字,就正好就願意去在同名度方面去達到一定的水平,另外呢,漢語尤其漢字不是拼音化文字,所以對不少學習者就形成一種不同程度的挑戰。比如說,我們今年就第一次紀念法國創設漢語教席200年, 200年前,法國學者雷穆莎先生,他當時就是完全是以挑戰為起點去學漢語。”

那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法國在漢語教學發展上在歐洲居於一個領頭的地位?

白樂桑總督學對本台繼續解釋說:“關於這點我現在研究的初步成果,的確證明了不只是現在,法國一直一直,就是說從2百多年前,法國在漢語、漢學及漢語教學各方面有一個領跑的位置。因此值得去了解這是為什麽。第一次以理性的認識去分析漢語語言文字是一位法國傳教士;第一次創收漢語教授席位的是法國雷穆莎教授;第一次在中學把漢語作為一個正規的科目,有其教學大綱與教學目標,這在法國也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

所以呢,肯定是法國有一個特殊的氣候,那這個特殊的氣候的成分有哪一些?但這個問題可能比較複雜,2百年前,我覺得,可能是法國的意識形態所特有的一些內容和層面,因為當時19世紀、18世紀法國的一些意識形態畢竟和英國、德國有所不同,比如說語法學,比如說哲學,在這方面法國與德國古典哲學有很大的不同。當時法國有一種比較先進的語法學派、一個語言學派,因此這在當時可能起到了一個比較大的作用。

如果是近代現代二十世紀呢,那我覺得其中另一種成分是,法國從很早以前就開發了一個推廣法語的政策,也就是說有這方面獨特的政策,甚至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還出現抵抗英語勢力的潮流,所以這就可能有利於發展語言多元化的教學,因此也可能留給發展漢語教學一定的餘地。”

在法國,由白樂桑總督學編撰的漢語教材普受學習者歡迎和教育界的好評,那當初在設計漢語教材的主要考慮點放在那裡?

對此一問題,白樂桑總督學回答本台說:“其實這個問題好說, 我當時也就是1989年研發出這個教材。我的起點很明確,就是遵守漢語的內在規律。對於這門學科這本就應該作為最起點,可是當時發現中國大陸在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開始出對外的漢語教材,其實或多或少違背了漢語的內在規律,也就是說把漢語完全西化了,也沒有給漢字,作為一個單位足夠的認識、足夠的重視,甚至達到一個恐怖的現象,就是大大地歪曲了漢語的獨特性。也就是說,一個組合詞是由漢字組合成的,所以必須給每個漢字釋義,但中國漢語教材很少做這方面的工作。”

最後,非常感謝白樂桑總督學在法廣在語言博覽會直播現場有關漢語本身的獨特性、法國漢語教學領跑地位等話題對本台中文組所做的精闢分析。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