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經濟與貿易

中國非洲:4個尷尬問題

發表時間:

習近平今年3月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出訪非洲多國,並參加在南非召開的金磚國家峰會。中國在非洲存在的不斷擴大繼續引發議論。法國《世界報》網站最近刊出署名卜光( François Bougon )的文章,談論中國與非洲4個尷尬問題。下面做個介紹:

廣告

問題一:中國在非洲的作為是否像殖民主義?
這個問題引發無盡的爭議。在習近平展開非洲之行前夕, 尼日利亞央行行長拉米多•薩努西(Lamido Sanusi)在3月11日的《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警告非洲人應該面對現實,從對中國的迷戀中清醒過來。這位尼日利亞前駐北京大使的兒子表示,中國從非洲拿走資源,然後把製成品賣給我們,這正是殖民主義的實質。當年英國人就是到非洲和印度去拿資源,佔領市場的。現在非洲自己主動向新型帝國主義打開了大門。

在這樣的議論中,習近平在訪問坦桑尼亞時承諾:要”真誠“對待中非關係的發展,要以互敬和雙贏的精神正確處理中非關係出現的問題。

對於中國大舉進入非洲的緣起,該文引述亞洲中心的研究員沙波涅(Jean-Raphaël Chaponnière)說, 中國前進非洲的因素之一,是西方的撤退。上世紀80年代末,東歐共產鐵幕垮掉後,很多西方企業撤離非洲,轉向東歐發展。 就在此時,中國開始進入非洲。由於中國購買非洲資源,避免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促進了非洲經濟的復蘇。於是中國在非洲站住腳後,自然首先享受這個經濟復蘇的好處。

該文還引述中國暸望雜誌3月24日一篇文章說,中非貿易在歐洲國家忽視非洲的199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那時非洲國家在貿易和投資方面沒有出路。而中非貿易經歷20年的快速發展並引發西方妒忌的原因,是中國不幹涉非洲國家的內政,而且出的價錢也高過西方。

問題二: 中國與非洲的貿易模式可否持續發展下去?
中國購買非洲原材料,然後向非洲銷售製成品。同時中國也注重在非洲興建基礎設施。而西方國家在向非洲提供援助和貸款時,不但附加條件,而且堅持讓私營企業參加這些項目招標。(這裡解釋一下,從90年代開始,西方向非洲提供貸款和援助經常附加透明監管條件,以圖遏制貪腐和浪費,旨在更多惠及民眾。)
儘管中國受到非洲國家當局的更多歡迎,但這並不等於說中非之間的貿易模式可以持續發展下去。南非總統祖馬2012年7月在北京參加“中非發展論壇”時就警告說,從長期來看,中非現在的貿易格局難以持續發展下去。

中國當局也明白這個問題。2006年,中國政府為平息非洲本土工業(在中國產品競爭下)日漸萎縮引發的擔心和憂慮,決定出資在非洲5國,依照深圳模式,建立6個經濟特區。這些國家是毛里求斯,尼日利亞,贊比亞,埃及和埃塞俄比亞。北京想以此,來顯示其推動非洲工業化和改善中非貿易條件的承諾。但是7年下來,這些非洲經濟特區的發展,按照亞洲中心研究員沙波涅的說法是:“好壞參半”。

問題三:中國是否向非洲輸出剩餘勞動力?
在談論中非關係時,這是最經常聽到的批評之一。這些批評說,在非洲的中國公司基本不招聘當地員工。北京當局正好藉機向非洲輸出剩餘勞動力,減輕中國國內的部分就業壓力。
中國當局在駁斥這個批評時,一方面指出中國在海外的勞工只有81萬9千人,另一方面強調中國人口逐漸老化,國內需要勞動力。

問題四:中國是否在非洲佔有耕地來養活自己?
對此,卜光的文章說,非洲當地情況不能支持這個說法。 大部分研究中非關係的專家也都認為這是某些文章營造出來的無稽之談。國際農業發展中心(CIRAD)研究員讓-雅客-加巴斯(Jean- Jacques Gabas)表示,北京在非洲佔耕地的說法很大成分是幻想出來的。他說,從國際土地聯盟 (ILC) 的數據可以看出,在非洲南撒哈拉地區,海灣國家和歐洲國家占的土地面積都超過了中國。他還說,中國人在非洲占土地時,如果遇到麻煩,通常會另想辦法。比如,中國在貝寧購買土地種植木薯釀酒的計畫,就因當地人的抵抗而泡湯。於是中國人就和當地農民簽屬協約。另外,中國在塞內加爾有個60公頃芝麻種植園項目。但投資人先種了幾公頃做試驗,覺得不畫算,就走人了。這個被媒體大肆宣傳的項目最終沒能實現。 按照加巴斯的說法,中國人在非洲做成功的生意大部分是供應本地或地區市場的項目。這是一個跳板,可以跳到更具戰略性的行業,諸如基礎設施建設和採礦項目。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