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法國新總理堅拒盧旺達屠殺“恥辱指控”

發表時間:

每年4月7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反思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20年前發生在非洲大湖區國家盧旺達內部的種族屠殺,造成至少80萬人遇難,是人類現代史上最慘重的傷亡事件,也對隨後國際社會的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而在20周年之際,法國和盧旺達之間為歷史責任再次爆發論戰。

廣告

1994年4月6日,盧旺達胡圖族總統哈比亞瑞瑪納(Juvenal Habyarimana)和布隆迪總統乘坐的飛機在首都基加利上空失事,兩位元首遇難。胡圖族政府軍、民兵乃至平民認定是少數族裔圖西族製造了事件,因此展開報復性的種族屠殺。從1994年4月到7月大約100天時間裡,根據聯合國的統計,種族屠殺造成了至少80萬人死亡,其中絕大部分是圖西族人,但也包括持溫和立場的胡圖族人,以及維和士兵和外國居民。

1994年種族屠殺爆發時,法國是胡圖族政府的盟友,對當政者曾有大力支持。屠殺發生時,法國還在盧旺達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正因如此,法盧關係20年來一直冷淡,甚至一度中斷。巴黎一直被盧旺達官方指責是屠殺者的同謀,直到近年來兩國關係才有轉暖跡象,尤其是進入2014年之後,當年元兇在巴黎出庭受審,並被判處25年徒刑,似乎成為了一個歷史性的和解標誌。

但是20周年來臨之際的一場論戰表明,雙方終究還是沒能邁過這個坎。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Paul Kagame)在大屠殺紀念活動前夕發表言論,稱法國和比利時當年“參與”了屠殺行為,應當為此承擔責任。

雖然這位總統此前已經多次發表類似言論,但這一次有觀察家認為,不排除是他邀請奧朗德總統未能如意之後的報復性措施。但是在遭受指責之後,巴黎方面臨時決定,原定代表法國出席紀念活動的司法部長塔比拉(Christiane Taubira)就此取消行程,由法國駐盧旺達大使佛勒什(Michel Flesch)代為出席相關活動。然而大使隨後就接到盧旺達外交部電話,通知他已經從邀請名單中被除名。雙方為此徹底撕破了臉面。

瓦爾斯:不能接受恥辱指控

剛剛上任的法國總理瓦爾斯攜強勢氣場,出面反駁盧旺達政府,周二(4月8日)他在國民議會做政策說明時表示,不能接受這種“恥辱”的指控。在瓦爾斯看來,法國軍隊的職責是分隔當時的交戰雙方,而不是像卡加美所指的成為種族屠殺的幫兇。這位新任總理還藉此機會,向正在馬里和中非共和國等地執行任務的法國軍隊致敬。

法國外交部發言人納達爾(Romain Nadal)此前把責任歸咎於國際機制的失靈。他聲稱,在保護平民和避免種族屠殺方面,法國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但不幸的是,當時整個國際社會處於“集體失敗”狀態。

兩國政府之間的緊張態勢也造成了附帶效應。法國前國防部長、現參議員朗蓋( Gérard Longuet)抱怨電視台對法國角色的報道不夠公正,而法國南部城市圖盧茲新當選的右派市長Jean-Luc Moudenc也決定,暫時推遲當地一塊盧旺達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的揭幕儀式。按照原定計畫,盧旺達駐法國大使將出席這一儀式。圖盧茲市長表示,這一儀式將在“平靜氣氛 ”中,在必須的“尊嚴和莊重”條件下進行。

比利時:悄悄品嘗苦澀滋味

作為盧旺達的前宗主國,法國的鄰國比利時也在回憶苦澀滋味。在20周年之際,比利時舉行悼念儀式,紀念當年遇難的本國士兵和公民。

在1994年的屠殺剛剛爆發時,比利時駐盧旺達的維和部隊受到衝擊。比利時派出十名傘兵去保護溫和派胡圖族總理,但是被盧旺達亂軍繳械。不僅總理本人遭到殺害,這些比利時士兵也遭到私刑拷打,隨後被殺害。此外,還有12名比利時平民和8名盧旺達僱員在事變中遇難。

比利時當局束手無策,而且隨後把其餘維和部隊都撤出該國,結果導致隨後事態急劇擴大,這也成為當時國際社會失敗無能的一個縮影。2000年,比利時政府為在當年危急關頭“放棄”盧旺達而正式道歉。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