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曼谷專欄

泰大選 選民狐疑但選擇踴躍投票

發表時間:

泰國八年來首次民主選舉投票今天(3月24日)正式拉開序幕。在經歷了過去十多年的政治動蕩與變革後,五千多萬泰國選民對再次爭取到的投票權表現出積極態度,儘管不少人對國家未來的政治前途充滿了狐疑,但還是選擇積極參與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變革。

泰國立法選舉點票場,2019年3月24日,曼谷。
泰國立法選舉點票場,2019年3月24日,曼谷。 REUTERS/Athit Perawongmetha
廣告

泰國新聞綜合報道,泰國選舉委員會公布本次大選中合格選民人數51,419,975人,選民人數比較2011年大選時增加了大約5百萬人。3月24日規定投票時間自上午8點開始,下午5點結束。預計非正式投票結果將在當晚8點以後揭曉。投票日當天氣氛熱烈,治安氛圍良好,全國77府93200個投票站陸續傳出選民踴躍投票的消息。官方預測本次大選投票率可達80%以上,而民間機構更為樂觀地估計投票率能突破90%,其中競選最激烈的選區是泰國首都曼谷。

泰國當地媒體在選舉日積極配合本次大選宣傳,提醒民眾各種關於投票須知的常識。綜合以往大選中發生的種種奇葩事件,泰國選舉委員會規定出11種視為違規且追究法律責任的行為,譬如:冒名頂替投票、刻意破壞選票、在投票站扮托兒拉票或誣衊競選對手、拍照發私人社群、在選票上做特別標識等等。

本次大選是繼前英拉(Yingluck Sinaeatra)民選政府2014年5月被時任陸軍總司令巴育(Prayut Chan-o-cha)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時隔八年以後的首次民主選舉。通過本次投票,泰國下議院500個國會議席、新政府內閣、包括未來的泰國總理將從投票結果中產生。據公布,本次參加競選的黨派多達79個政黨68名總理候選人,來自各黨的10,978名候選人將爭奪350個國會席位,另外150個國會議席根據各黨在全國範圍內的總得票率進行分配而提名產生。最終由500名下議員和由軍政府指派的250名上議員聯合投票選出總理。泰國選舉部門預測本次大選投票的正式結果或將在未來1-2個月內公布,日期將不超過5月9日泰國王登基大典。

泰國節基王朝第十世國王瓦奇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在大選前夜發布諭令,內容援引泰人敬仰的先皇普美蓬(Bhumibol Adulyadej)的諭示,勸誡認清人類有分善惡的事實,希望國民選出善良的人引領國家走向發展。不要刻意去改變邪惡的人,應該採取行動阻止邪惡的人掌握權力,以免製造動蕩。這是第十世泰國王針對本次全國民主選舉第二次頒布諭令,之前其於2月8日頒布諭令阻止了胞姐烏汶拉公主(Princess Ubolratana)參政,由兩次諭令透露出凌厲的行事作風,使瓦奇拉隆功國王在泰國民間尤其保皇派中贏得了盛譽。

本次泰國大選參加角逐的政黨繁多,所推出的政策五花八門,涉及面廣泛涵蓋對未來社會和平的保證、國家經濟發展、教育體制改革、提高勞工就業機會和最低薪水、保證大學畢業生起薪18000泰銖、老年人社會醫療保障、取消性別歧視、鼓勵生育、乃至國家政體改革、包括削減軍隊預算、取消兵役、改革公務員體制和警察機構等等。參選政黨和候選人之多創歷史水平,對此選民們紛紛表示眼花潦亂。不少人投票前還不知道該把選票投給誰。一名泰國民間學者表示,當前選民們唯一能夠明確的態度,就是對本次大選背後的各種政治遊戲和政客之間的討價還價充滿了不信任,唯恐打着民眾利益的幌子謀取個人或集團利益。儘管要面對軍人再次政變、選舉舞弊猖獗等種種流言,但民眾重新獲得了投票權,就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民主進步,但這一切,並不意味着泰國民眾對當權者的信任危機得以解除。

當前泰國民間流傳“兩派三國”的說法,一定程度上勾勒出大選格局,其指的是綠色軍人巴育領導的公民力量黨(Palang Pracharath)、中產階級精英代表阿披實(Abhisit Vejjajiva)領導的老牌傳統政黨民主黨(Democrat)和擔當求變典型的年輕領袖塔納通領導的未來前進黨(Future Forward)以及全力擁護前總理塔信(Thaksin Sinawatra)和英拉的為泰黨(Pheu Thai Party)。事實上,未來前進黨和為泰黨的支持民眾幾乎都是塔信家族的忠實追隨者,而塔信和英拉兩名被軍人政變推翻的前總理目前仍流亡海外。可見泰國在過去十多年來由於社會分裂而造成的兩派矛盾依然尖銳而且還將長期存在。

泰國大選投票當晚,89%的非正式計票結果顯示,軍方背景的公民力量黨微幅領先,對立派為泰黨緊隨其後,其次是未來前進黨。各黨分別派人駐守投票站監督計票,此間關於選舉舞弊的投訴不斷。未來前進黨塔納通向媒體揭露,多個投票站出現超額的假選票。初步趨勢,擁護塔信家族的支持力量大有捲土重來之勢。不過由於軍政府針對過去一黨獨大問題重新修改了憲法,此次為泰黨即便贏得多數議席同樣不足以獨組內閣。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