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柏林飛鴻

《每日鏡報》:六四成為中國走向國家資本主義和監控狂的起點

發表時間:

中國八九學運三十周年之際,德國綠黨和德語媒體對中國實行強制遺忘政策表示了批評。媒體呼籲中國開放禁區,重新探討和評估這一段歷史。

圖為六四事件前夕,1989年6月2日北京天安門廣場。
圖為六四事件前夕,1989年6月2日北京天安門廣場。 網絡圖片
廣告

就八九學運三十周年,柏林舉辦了多場紀念活動。比如,柏林的《日報》舉辦了有關八九學運的專家座談會。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和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也共同舉辦了有關學運三十年後中國社會擁有多大空間的探討會。六四這一天,德國聯邦議會也談及中國人權。

多份德語媒體回顧了這段血腥歷史,批評中國對此實行強制遺忘政策。

德國廣播電台指出,30年後的今天,回憶八九民運仍然受到中國官方禁止。中國共產黨不想重新正視這段歷史。但這種做法不會有利於共產黨。德國廣播電台以曾經參加過學運,但現在是中國企業家的張偉(音譯)為例,表達了人們期望澄清歷史的願望。像張偉這樣曾參加民運,期望中國進行政治改革,後來在中國經濟政策下獲益非淺的人有成千上萬。張偉認為,不管政府出於什麼原因想遺忘這段歷史,但人們私下不應忘卻。“談論當年的歷史事件是我們的民族責任。當然,這是有風險的。但我作為當年的參與者,我覺得有責任要談。只要這一段歷史沒有得到交待,政府就不會受到尊重。”他還說,“我參加學運時,才20歲,現在50歲了。我現在明智多了。對很多事情想了很多,也讀了很多書。我很清楚,我們這一代人從中國的經濟政策里得到的好處比任何其它一代人得到的都要多。我對此非常感激。”但另一方面,中國如果不澄清這一段歷史,“這既不利於我們的國家,也不利於政府,也不利於社會或其他人”。如果中國政府能承認錯誤,這將是強大的體現。

瑞士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也回顧了八九民運,批評中國有太多的禁區話題,不利於中國的發展。

德國綠黨聯邦議員鮑澤(Margarete Bause)和格林-埃卡特(Katrin Göring-Eckardt)在《法蘭克福評論報》( Frankfurter Rundschau)上聯合發表了一篇客座文章,呼籲德國和歐盟針對中國的遺忘和忽視採取行動,呼籲德國政府敦促中國全面探討這段歷史。兩位綠黨議員寫道:雙邊會晤時,“應該在鏡頭前明確發聲,而不是在閉門會議上小聲批評。柏林應堅持和中國對話,但對話規則不應由北京來定。”此外,德國和歐盟夥伴們“要對侵犯人權的個人實施制裁--無論是他們是否應為30年前的天安門大屠殺負有責任,還是在中國打壓迫害少數民族和宗教群體。”

流亡學運領袖王丹呼籲國際社會要給中國高層施加更多壓力,促其實施改革、尊重人權。他在接受柏林出版的《日報》採訪時表示,1989年6月4日的民主運動遭到血腥鎮壓已過去三十年,中國依然沒有出現改變。這對西方來說是一個教訓。他回憶說:“我們那時候太天真,對政府抱有太多希望。”而軍隊採取行動後,西方政府“太天真”:“在血腥鎮壓之後他們雖然實施了制裁措施,但兩年後又叫停了制裁,因為他們希望中國政府會開始改革。”但什麼都沒有發生:“真是太天真了,應汲取這個教訓。”

中國防長魏鳳和6月2日再次強調鎮壓六四學運是正確的,打破了官方多年來的沉寂。這可能加大西方對六四學運的討論,但中國官方何時能和受到鎮壓的學運參與方進行對話,依然是個未知數。

柏林《每日鏡報》表示:天安門廣場是受到監控的和平廣場。1989年的6月4日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即走向國家資本主義和監控狂的起點。

瀏覽其他章節
  • 04:36
  • 04:27
  • 04:16
  • 04:36
  • 04:23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