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姓黨的中國官媒既亢奮也焦慮

發表時間:

美國與墨西哥加拿大間的貿易談判結出了正果,中美貿易戰更將成為“主戰場”,但習近平和特朗普似乎都不急。與此同時中國媒體輿論的表現卻並不淡定,而是處於亢奮與焦慮並行不悖的詭異狀態。

央視女記者大鬧英國保守黨年會被拘事件引髮網絡熱議
央視女記者大鬧英國保守黨年會被拘事件引髮網絡熱議 網絡
廣告

先說“亢奮”,中美貿易戰進入僵持階段以來,讓中國媒體輿論亢奮起來的兩個關注點都在國門之外發生,並都由中國的外交部門引燃。

一是中國駐瑞典大使親自為一家中國遊客在瑞典受的“委屈”伸張正義引發外交風波越鬧越亂。中國媒體報道後,網絡人肉搜索把這家人佔小便宜吃大虧的故事勾畫出來,但還沒等到真相大白,瑞典電視台無底線的搞笑節目又讓海內外中國人義憤填膺,中國駐瑞典使館再次有了為國戰鬥的新戰場,絕不接受瑞典電視台非誠懇道歉,弄來搞去不了了之。瑞典電視台搞笑節目主持人以“全世界都是你們中國人的,行了吧”一語下台不玩了。

這個起伏跌宕的瑞典故事從一家人的事,演變為所有華人的事,但最後仍是懸念。不過,對中國有關方面來講,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那些接到中宣部命令不能炒作中美貿易戰的中國媒體,終於在一個星期的時段內,有瑞典的種族歧視可罵可打,中國網絡和輿論為此“亢奮”了一把,甚至淡忘中美貿易戰和其他的社會民生議題。
第二個令國人“亢奮”的媒體輿論話題是日前爆出的央視女記者在倫敦大鬧英國保守黨年會香港問題論壇。中國駐英使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批評說,“英國一貫標榜言論自由,但當中國記者在邊會上提問表達觀點時,卻遭到百般阻撓,甚至人身侵犯,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中國央視亦指:“這起侵權事件發生在一個標榜言論自由的國家,這是不可接受的。”

在西方世界,不同黨派討論有關香港的議題,這絕不是頭一次,中國官媒記者也不是第一次聽到所謂的“反華”言論,但為什麼以前從未發生過如此的“大鬧”?難道是精心安排的一幕?不論此事件如何收場,無疑它本身成為中國媒體和輿論的又一個“亢奮點”。一段2分多鐘的視頻,引發中港兩地網民熱議,甚至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的第一名,網民反應兩極。而在中國大陸,很多網民認為該記者在面對“分裂中國”的議題上“勇敢”走出來,是“義不容辭”,認為這是“一名中國公民履行義務的行為”。

與“亢奮”並行不悖的,是中國媒體和輿論“焦慮”,也就是中國官方說的與貿易戰相關的“負面情緒”,尤其是對中國經濟下滑的批評與指責。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政府近日向其國內媒體發出指令,提出六個需“管控”的經濟選題。 分別是“經濟數據不及預期,經濟面臨較為明顯的下行壓力”,“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已成隱患”,“中美經貿摩擦影響逐漸顯現”,“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滯脹預期升溫”以及“借社會熱點事件渲染民眾生活艱難”。

9月份,中國網民瀏覽量最多的兩家門戶網站  網易新聞和鳳凰新聞的財經頻道,都被中國互聯網管理部門,中國網絡信息辦公室責令“整頓”。坊間傳言稱,鳳凰網被整肅是因為刊登了兩篇文章,一是《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流浪》,該文痛批中國政府逼死民營企業,導致國進民退。二是刊登了《龐大的財政支出誰堪重負?》,該文痛斥中國政府加稅導致民不聊生,生活質量大大下降。並指出:賦稅重官吏多往往是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的重要信號,加重民眾負擔,導致官逼民反抗爭不止。若不改變,必然出現“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王朝悲劇。

親北京的多維網認為:近期,中國金融風險加劇,P2P集中爆倉事件令北京當局十分困擾,受害者頻頻上訪。加上中美貿易戰激戰正酣,外企已出現撤資狂潮。因社保調整,許多中小企業已處於崩潰邊緣。中國經濟已出現衰退跡象,沒有之前的快速增長動力。北京當局恐慌,出狠招急速滅火。嚴控和整肅,無疑引發中國媒體輿論“焦慮”。

只要中國媒體姓黨,就只能按照黨對新聞話題的操控,時而被推上“亢奮”,時而被打進“焦慮”,能上也能下。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